相约安徽 向春而行|颍上“龙王庙”与颍州中清河“分水龙王庙”
2023-05-14 15:54:00来源:神羊在阜阳

      北宋时,颍州城区或没有龙王庙,官方为体恤民情,赢得民心,遇有旱涝等天灾往往直接去颍上县龙王庙(亦称张公祠)祀雨。

  颍上龙王庙是为祭祀张路斯而建,名气很大。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守颍时曾去颍上龙王庙考察,“过其祠下,见林树阴蔚,池水窈然,诚异物之所托。岁时祷雨,屡获其应,汝阴人以为神也。”(欧阳修著《集古录跋尾》卷十)元祐六年(1091),苏轼守颍时曾说:颍上龙王庙“事见于唐布衣赵耕之文,而传于淮颍间父老之口,载于欧阳文忠公之《集古录》云。”(苏轼《书颍州祷雨诗》)皇祐二年(1050),欧公撰有祭文《祈雨祭张龙公文》,诗作《祈雨晓过湖上》《喜雨》等。其《集古录》记述有张路斯与九子化龙的传说。

  张路斯在唐朝景龙年间(707-709)曾任宣城县令,颇有政声,后隐居颍上县百社村,民间把他和9个儿子神化为龙王,并建祠以祀,遇有旱涝祀祷颇灵。朝廷下诏封张路斯为“昭灵侯”。

  北宋元祐六年(1091)秋,“旱甚,郡守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苏轼迎致其骨于西湖之行祠,与吏民祷焉。其应如响,乃益治其庙宇也。”苏轼撰有《祈雨迎张龙公祝文》《祈雨送张龙公祝文》《祈雨祭张龙公文》等。

  古颍州西湖的龙宫“行祠”名声不显。又因黄河泛滥,多次侵颍,造成“大水冲了龙王庙”,“行祠”或被冲毁。明代成化年间,始见有南城门(迎薰门)外护城河南岸一冈地重建“龙公祠”的记载。“龙公祠”也叫张公祠、龙王庙。龙公祠坐北向南,两进院落,有山门、正殿、耳殿、厢房等及龙井等建筑,祠内立复刻的欧阳修、苏轼等祷雨碑石。岁以春、秋上巳日致祭,其祝文曰:“于维明神,孔武且仁,有求即应,有旱即霖,茂我百榖,粒我烝民。今兹仲春、秋,特举明禋,神有显道,桴鼓鉴临。尚飨!”

  清代,颍州官府仍认为颍上县龙王庙为正宗,多径直去祀雨。如“清光绪某年,颍州府境大旱,知府曹炜亲诣庙祷雨,立应,报以额,令悬庙内。”(民国《颍上县志》與地书下,第245页)

  曹炜(?—1888),字霞屏,江苏扬州府甘泉县人。工书法,有存世书法作品。光绪六年(1876)七月迁颍州知府,主政多年。光绪十三年(1887),上游河南郑州黄河决口,阖郡被水淹,人民流离失所,惨不忍睹。曹炜饬所属出仓谷散放,并请于在皖北督赈的凤颍六泗兵备道任兰生(1838-1888),募集赈款,全活无数。后以忧劳致疾,翌年(1888)卒于颍州知府任上。

  民国时期,颍州龙王庙尚存,有房产16间,庙田100亩,后毁于黄泛。解放后,城南门外龙公祠旧址先后为阜阳县马车社、运输公司等单位。

  阜阳还有一座颇为重要的龙王庙称为“分水龙王庙”,但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分水龙王庙位于中清河段,距南城十八里(一说十五里,具体位置不详),为“蓄沟浍之水,南北注达分流处”,“南流迳焦陂入淮,北流则抵城隍,合西湖之水,出白龙沟,入小汝达颍”。形家认为是“来龙过脉处”。(清道光《阜阳县志》卷二·舆地志,第50页)。明正德《颍州志》(卷之一)记载:“白龙沟,相传隋代开皇年间,郡人有张龙公者,尝与龙门于西湖,出入此沟,故名。”也可这样理解,“分水龙王庙”,是张龙王过往颍河、白龙沟、西湖、护城河、清河与淮河通道上的一处重要龙脉聚结祭祀场所。

  2015年10月20日,阜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京九街道办事处群众,在疏浚河道时发现5块清代残碑。经我市文史专家胡天生等辨识,这些石碑主要有清乾隆十一年(1746)《重浚中清河碑记》、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龙王庙并渡口大桥与西南两小桥碑》等。

  据《重修龙王庙并渡口大桥与西南两小桥碑》记载:“故颍南有中清河一道,北抵城池,南至焦坡,约十五里。郡龙于此而过峡,河水至是而分流。必建分水龙王庙以镇之。”清乾隆十一年(1746),颍州知府王敛福在重浚中清河时,目睹位于中清河段的分水龙王庙旧制残缺,因而重新建造,当时美轮之形,固焕然而一新。几十年后,分水龙王庙损毁严重,阜阳众善人捐赀重修,以体现“王公(王敛福)之雅意,为之革故鼎新”,并立碑记之。


上一页:相约安徽 向春而行|欧公致仕居颍州 痛斥“小人”.. 下一页:相约安徽 向春而行|苏公守颍州|东坡太守钟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