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又称刻纸、剪花、铰花子等,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乡土艺术。阜阳位于淮河中游,属黄淮流域的中原文化。阜阳剪纸的艺术风格既有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玲珑剔透,又有北方剪纸的浑厚、稚拙、自然朴实,形成浑厚中见洒脱、刚劲中蕴柔和、淳朴中藏秀润、粗犷中含细微,达到巧与拙、静与动、虚与实的和谐统一。阜阳剪纸以单色(红)为主,也有染色、拼贴、套色等类型。手法有剪、刻、撕,使用的器材有各种实用的剪刀、刻刀(自制和购买自制蜡盘(牛油、风蜡、草木灰等调和而成),纸张多为红色和其他颜色的宣纸或特质色纸,一般较薄,有韧性、色彩纯正均匀。从目前现存资料看,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兰桥会”、“牧笛” “祭塔”等剪纸,都是清代的阜阳剪纸作品,作鞋花、袜底花之用。作品构图简洁、形象生动,剪口清晰,想象丰富。1976年起,阜阳对全地区(包括亳州等市县)剪纸作者进行普查,搜集整理作品。1978年起在国内外多次展出,轰动一时,并发现了如程建礼、王家和等一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民间剪纸艺人。2001年,阜阳市的界首被文化部批准为“全国剪纸艺术之乡”。2002年,农民剪纸家程建礼被中国剪纸研究会评为中国民间剪纸大师。
历史源流
安徽省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巾冒、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阜阳剪纸善于运用粗细线组合,阴阳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国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纤巧秀丽的风格,形成了刚柔兼备、节奏和谐、朴实优美的地方特色。
阜阳很早即有剪纸出现和应用。从现存资料看,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兰桥会"、"牧笛"、"祭塔"等,都是清代的阜阳剪纸,作鞋花、袜底花之用。作品构图简洁、形象生动,剪口清晰,想象丰富。阜阳剪纸与奥运
作为"2008和谐中华迎奥运"大型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和谐中华迎奥运全国大型书画展"已在中国大陆启动。2008平方尺的阜阳剪纸长卷将代表安徽阜阳市参展,并捐赠给奥组委。而且还要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目前长卷已完成 。据了解,该剪纸长卷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民间艺术剪纸长卷。这幅巨型剪纸是安徽阜阳20多名民间剪纸艺人历经两年时间完成的,采用的是特制彩色宣纸,长223米、高1米共2008平方尺。它分为"喜迎奥运"、"传统美德"、"民族大团结"三个部分。剪纸画上边20公分宽为56循环的五环图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中英文镂空字体及奥运五环图案,代表中国56个民族共迎奥运。下边20公分宽为循环出现的35个奥运体育项目人物图形,代表奥运会一届接一届循环下去,生生不息。这幅剪纸作品将于今年8月初在北京展出。
阜阳剪纸进京参展
2009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弘扬中华孝道,歌颂和谐盛世"大型剪纸艺术展上,阜阳市选送的剪纸艺术作品,吸引了众多首都民间艺术爱好者驻足观看,受到公众游客的青睐。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宝库在参观后感慨地说,阜阳的剪纸艺术非常好,深受大家的欢迎。这个活动搞得很好,在这里我感谢阜阳人民、感谢阜阳的民间艺术。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会长傅双喜介绍,剪纸艺术展受到大家的热捧,不少北京市民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向主办方索票,希望一睹阜阳剪纸艺术的风采。
艺术特色
剪纸的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单色和彩色两大类,南北剪纸又因风格各异而有所不同。阜阳剪纸兼有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其作品有单色的、填色的、染色的,有粗壮单纯的、细致精繁的,还有借鉴西洋绘画的线条组合形式的。真是绚丽多彩,百看不厌。
知名作品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土生土长,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周围环境。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祝寿送礼,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妇女们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的花样,也欢喜用剪纸作底稿。农民传统的朴素的审美观,直接影响着艺人的剪纸作风和作品内容。阜阳剪纸多以吉祥喜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鱼(余)等民间题材为主。如农民剪纸家陈之仁和王家和合作的《》,以天上最明亮的太阳和鸟中最美的凤凰,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光明的追求,寄寓生活以美好的愿望。其它如反映花鸟虫鱼的《两个孔雀》、《月桂飘香》、《团凤》、《鸳鸯》,反映古戏、动物的《挑花桃》、《三顾茅庐》、《狮子》、《戏猫》,反映神话传说的《八仙过海》、《神医华佗》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植保员》、《又长大了》等作品,都是取之于民间,用之于民间,情趣丰富,装饰味重,在多样中有所发展而不失乡土气,在手法上有所创新而不损传统味。
传承意义
阜阳市的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2008年阜阳剪纸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颍州区也被文化部命名为"剪纸之乡"荣誉称号。阜阳青平坊剪纸工作室,曾在京成功展出了自创的2008平方尺的《和谐中华迎奥运》巨幅剪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