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老堂,始建于北宋,是欧阳修在阜阳宅邸的一部分。历史上即十分著名,一直被欧阳家族作为宗祠使用。由于它地处颍州西湖之内,历代以来,也是文人雅士游湖时必去瞻仰游览的一处名胜。清末以后,黄水泛滥,颍州西湖渐至淤平,会老堂也逐渐残败。
为什么欧阳修会退居阜阳?所谓“会老”又是什么意思?会老堂这座建筑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会老堂,与您一起探索那些未知的谜团。
颍州,首都东京的后花园
阜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远在上古时期,就有部落居住,这个部落的首领叫夔,据说是黄帝时期的乐正,就是主管音乐、礼仪的官员。
春秋时是胡国的都城,秦、汉时设置汝阴县,是汉初功臣夏侯灶的封地。北魏时期改称颍州,唐代的武宗皇帝与宋代的神宗皇帝,还都曾被分封到这里,号称“颍王”。唐代李岵的《德政碑》就形容颍州为“淮海内屏,东南枢辖”之地。
特别是宋代以后,阜阳因为地近京畿,商贸往来更加繁荣,俨然是当时都城东京汴梁的一座后花园了。宋代在阜阳做过太守的苏颂,曾经写过一篇《少府监致仕王君墓志铭》,其中就说:“由京师舟行东南五百里而近郡曰汝阴,地濒淮颍,厥土良沃,水泉鱼稻之美甲于近甸。言卜居者,莫不先之。故庆历以来,贤士大夫往往经营此处,以为闲燕之地。”
西湖,未觉杭颍谁雌雄
若只是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似乎还不足以让这些大名士们流连忘返,“经营此处,以为闲燕之地”,真正吸引他们的,却是那一片“平湖十里碧琉璃”的颍州西湖。
历史上,有资料可查的西湖大概有三十六处之多。据明代《永乐大典》记载,经常被人们提起的有八处:杭州西湖、颍州西湖、惠州西湖、桂林西湖、北京西湖、福州西湖、扬州瘦西湖与南昌西湖,其中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的条目记载又最为详尽。历代以来,赞美颍州西湖的诗很多,欧阳修即有“汝阴西湖,天下绝胜”、“西湖旧已闻,既见又过之”、“都将二十四桥月,挽得西湖十倾秋”等句。
北宋任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在朝中招谗,被贬至滁州任太守。在赴任途中,他绕道颍州,在好友晏殊处逗留了数日,借以排解胸中郁闷。晏殊深知其意,便陪同他游览颍州西湖。而且初到颍州,欧阳修就遇到了一段奇缘。据赵令畤《侯鲭录》记载:“欧公闲居汝阴时,一妓甚颖,文忠(注:欧阳修谥文忠)歌词尽记之,筵上戏约,他年当来作守。”
四年后,欧阳修真的被派到颍州来做太守。他再次游览西湖,想再见到曾使他魂牵梦绕的丽人容颜。谁知十顷平湖的景色依旧,而撷芳亭中的丽人却已离去,于是欧阳修提起笔写下了千古名句:“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
会老,见证一段文人间的风雅轶事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观文殿学士致仕,退居颍州,寓居于西湖六一堂。次年四月,前副相赵概以八十高龄自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来访。欧阳修腾出六一堂西堂,以作接待(此说有争议,详见肖汉泽《会老堂是六一堂西堂》)。当时,大名士吕公著正好在颍州做太守,欧、赵、吕三人会于此堂,饮酒、唱和,故名为“会老堂”。欧阳修即席赋诗,内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之句。赵概在颍州居住了一个多月,尽欢而归。次年,欧阳修便终老于西湖居所。
重修,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9年4月,阜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会老堂为“阜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1982年初,省、地、县三级政府分别拨款对会老堂进行维修。1991年,欧阳氏家族又自发集资盖了一层院墙。2010年,为了拯救这一重要的历史遗存,省、市两级政府又出资25万,对会老堂进行抢救性修复。2012年9月10日,市政府公布22处阜阳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会老堂即位列其中。
据了解,会老堂现存建筑为硬山顶,梁架式砖木结构,分间为明三暗五,采用柱石斗拱承托,棂门花窗相衬,显得古朴清雅。堂内有东、西月亮门,门额上分别有砖雕“景贤”、
“尚友”。
今天,当你走进生态园游赏时,你能否会想到,这一片地方,便是声名赫赫的颍州西湖的故址呢?世事沧桑,时光的年轮已经把那一汪湖水干涸,然而,在园内深处,穿过青翠茂密的一片竹林,这见证着欧阳修颍州情结的唯一遗存“会老堂”,就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这一座文化的殿堂,把生态园的历史拉的很长。不,又何止是生态园呢?作为颍州西湖唯一幸存的文物建筑,会老堂见证了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的悠然岁月,保存至今,十分珍贵,是历史留给阜阳人民的一份重要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