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河与颍州何时“来”到阜阳
古代多以山名、水名加方位名词或阴阳构成地名。颍河与颍州的地名来历有何关系,颍河什么时候“来”到阜阳,最早的颍州在哪里?这里边,还真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历史知识。
01
颍河第一次“来”到阜阳
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让副手伯益把那些河流的名称、流向、终点都记录下来,这就是《山海经》的“山经”部分。与阜阳地理密切相关的汝河、颍河,就记载在这部书中。按照《山海经》的说法,汝、颍就是今河南境内两条很小的河,与阜阳根本不沾边。颍河“延伸”到现在的阜阳境内,是由楚国人带来的。
楚国的先祖季连,本来生活在今河南安阳一带。根据清华简《楚居》的说法,他看中了商王盘庚的孙女妣隹,听说妣隹已经定亲,就去把她拐走了。他们一路南逃,最后到今马鞍山市博望区定居。他们迁徙时顺颍河南下,就把“颍水”的地名带到了这里,并融入楚国人的历史记忆中。
在商代,颍河是铜料从南方运往商王朝国都的一条重要通道。上海市杨浦区业余大学前副校长、阜阳乡贤张家琦先生称汝河、颍河为先秦时代的“汝颍通道”。不过,汝河(汝水)不是现在的南汝河,而是阜阳境内的泉河。
西周初年,周武王去世后,他的三弟管叔鲜不满老四周公旦摄政称王,与另外两个弟弟以及刚被推翻的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叛乱很快被周公镇压下去,管叔鲜自尽,他的儿子管承流顺着颍河逃到现在的颍上县管谷村,隐居在那里。到了春秋时代,管承流的后裔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就是齐国名相,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第一霸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
春秋后期,公元前530年,楚灵王派手下五位大将进攻徐国,他自己驻扎在“颍尾”,随时准备顺着淮河支援伐吴的前线部队。楚灵王即位以来,连年对外出兵,并连续兴建大工程,劳民伤财,民众对他非常不满。这时五大将不在身边,国内发生政变,楚灵王被推翻。颍尾在颍上县王岗镇郑家湾,说明楚国人早就把现在的颍河叫“颍”了。
虽然楚国人早就把我们身边的这条河称为颍河,但是,作为区域行政中心的阜阳城,却没有与颍河产生一点联系。
02
阜阳第一次与“颍”关联
阜阳第一次与“颍”字挂钩,是在北魏孝明帝(肃宗)末年。《魏书·地形志》记载,孝昌四年在阜阳设置了颍州。但查《魏书·肃宗纪》和《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孝昌年号根本没有四年。这是咋回事呀? 原来,孝明帝最后两年,是北魏由盛转衰的一个特殊时期。孝明帝即位初期,因为年龄太小,国政由他的母亲——灵太后胡充华掌握。孝昌三年(527年),孝明帝18岁,按规矩应该亲政了,胡充华仍然不肯放权,导致母子矛盾激化。第二年本该叫“孝昌四年”,可是,到了正月乙丑,孝明帝生了一个女儿,他的母亲灵太后对外谎称是个皇子,于是第二天就宣布大赦、改元为武泰元年。 孝明帝感受到了威胁,想引军阀尔朱荣入京,驱逐太后势力。胡充华获知消息,在二月癸丑日(孝明帝女儿出生第49天),毒死了孝明帝,本想让皇子登基,终究害怕穿帮,另立孝明帝的族侄元钊为帝。尔朱荣率军进入洛阳,杀死了元钊和太后,并诱杀了当朝大臣宰相以下2000多人,另立皇族彭城王元勰的儿子元子攸为帝,改年号为“建义元年”。后来,元子攸诱杀了尔朱荣,尔朱荣家族叛乱,杀死了元子攸,导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不久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鲜卑族人建立的魏国灭亡。
在阜阳的颍州,就是这个时候设立的。根据第一任颍州刺史邓献的传记,他是肃宗末年当的颍州刺史,建义初年看到尔朱荣滥杀大臣,感到害怕,就叛投了南朝萧衍(梁武帝),以后就没了记载。“肃宗末年”可以是孝昌三年,也可以是孝昌四年(改元之前),也可以是武泰元年(“皇子”出生以后)。《魏书·地形志》记载在孝昌四年置颍州。如果是在“皇子”降生之前,未改元的时候设置的颍州,诏书当然还是会写“孝昌四年”,从而记入《地形志》。由于时局混乱,政令不通,孝昌年号在民间沿用的时间更久,但这不能成为颍州置于孝昌四年的证据,因为设置颍州要由朝廷下旨,与民间沿用的时间长短无关。
03
最早的颍州在哪里
北魏的第一个颍州,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颍州,并不在阜阳,而是在今河南汝南县,当时叫悬瓠城。北魏孝文帝太和初年(477年),中书侍郎高允的谋士、机要秘书刘模升为中书博士,然后出任颍州刺史。刘模是不是第一任颍州刺史不能肯定,但刘模任刺史的这个颍州,比阜阳的颍州至少要早50年。
悬瓠城就是现在的汝南县,在汝河边,那为什么叫“颍州”呢?
原来,古人对汝水、颍水甚至淮河(上游)的认识一直不统一,《水经注》之前,汝、颍、淮一直就没有“标准河道”。这从东汉两位大学者对颍河的记载就可以看得出来。
中国首创断代史模式的东汉大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颍水从河南嵩山发源,到下蔡(今凤台)入淮。当时,颍河的入淮口属于下蔡县,与今天的河道走向大体相同。
而字典的鼻祖、创立中国文字学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字典)中,虽然没有详细描述颍河的河道,但把南汝河西侧的两条支流(潕水、瀙水)都写成“东入颍”。这说明许慎认为,现在的南汝河就是颍河。北魏在悬瓠城设置颍州,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以河流名称命名行政区划。许慎是召陵(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召陵就在颍河边上,他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常年在家,难道不知道颍河的走向吗?所以,清朝大文字学家、作《说文解字注》的段玉裁对此也是百思不解。其实,只要知道当时的人对颍河的认识并不统一,一些人认为现在的南汝河就是颍河,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