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土路,满满的童年回忆
二里井社区地处阜城南端,坐落在繁华的清河路和颍州路之间,占地0.6平方公里。东靠东清河,西临中清路,南到一道河,北邻清河路。
“二里井”这个名字从何而来,社区工作人员并不清楚,他们向我推荐了二里井新村曾经的生产队张队长。
60多岁的张队长说,之所以叫二里井是因此处有口井,通往南关吊桥东南角的马车社(最早称龙王庙)有条路,两地距离二里地,大伙便将此处称为二里井。如今,那口井还在居民张守宽的院子里。
然而,对张队长而言,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口井,而是那条不复存在的二里小路。那条小土路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宽度不到2米,坑坑洼洼的,遇到下雨天,还泥泞不堪。可即便如此,它仍记录了孩童奔跑嬉戏、追逐打闹的场景。
甘甜的井水,热闹的井边
找到张守宽家时,老人不在家,他女儿指着院子里一小块圆形的地面说,这就是那口井。
张守宽的女儿说,此前,这口井的井壁由大青砖砌成,井边缘用几块石块压着,井深16米左右。在她小时候,井的周围是一片空地,东西两边的居民都来此挑水,每天人来人往,排队时,大伙坐在井边叙家常,热闹非凡。
“涨水时,水面距井口不到半米,趴在井边就能够到水。”张守宽女儿说,小时候她也经常用扁担挑水回家,那时井水清澈又甘甜,是现在的矿泉水无法比的。
为了保持井水清澈,曾经居民们每年都会清理一次井。后来,家家户户开始用压水井,这口井也随之废弃。上世纪80年代,张守宽绕着井边建起了自己的楼房,并将井填实,圈在了院子里……
一口井,一个渐行渐远的习俗
晴朗的午后,70多岁的张爷爷坐在大道边晒太阳。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他,对二里井的一切如数家珍。他说,曾经的二里井村庄临近几条河流,一到涨水时节,居民们总要用石块或砖头,把河岸垒高。
而关于那口井,张爷爷说,除了给居民的生活供水,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
张爷爷说,那时,家里孩子出生后第二年的五月初一,父母会蒸上一种面食,做成龙的形状或龙蛋的形状,将它们扔进这口井里,然后让大家都去捞来吃,叫做“烧满龙”。这种习俗的寓意,张爷爷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望子成龙的意思吧”。
如今,这个习俗已很少再有人做了,但张爷爷还是会时常怀念起它。
一口井,承载着曾经的记忆,虽已填平,但那些故事永远不会被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