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 向春而行|颍州文史踪迹| “金鸡嘴”的传说与开辟“小东门”--清颍路”历史文化(二)
2023-05-16 06:55:00来源:神羊在阜阳

 

 一、“清颍路”名字的来龙去脉

  二、“金鸡嘴”传说与开辟“小东门”

  三、“聚星文化”在这里得到延续

  四、阜阳的政治中心曾在这条路上

  从历代阜阳旧志的《城图》来看,古颍州北城的东向城墙上的确是没有“东门”或“小东门”。为什么不开辟“东门”呢?这源于当地一个久远的传说:若在北城区城墙上开辟东城门,城中就会有七八寸长的蜈蚣窜出来杀人。为此,古人用金(黄铜)铸鸡首埋于北城与南城交汇处的地方镇压之,这个拐角被称为“金鸡嘴”。

  由此看来,古人在营建北城,欲设置“东门”之初,就曾经遇到过“蜈蚣杀人”的问题。为防止城中硕大的蜈蚣再出来乱窜伤人,风水先生给出了一个破解的招数,即用金(黄铜)铸一只“鸡头”掩埋在北城东向城墙的一处城角下,可有效地镇压蜈蚣等毒虫出来伤人。世上的事物就是这样怪异,一物降一物。鸡是蜈蚣的天敌,它视蜈蚣为佐餐的美食。鸡利用其肝脏的特异排毒功能,把毒素积储在了鸡头或鸡尖部位,而鸡本身却安然无恙。民间流传着“十年鸡头胜砒霜”的说法。北宋年间,某地曾发生了一桩命案。有位外出经商多年的丈夫平安归家,妻子高兴至极,将一只养了十余年一直舍不得杀的老母鸡宰了,炖给丈夫滋补身体。没想到,丈夫在吃了鸡头(或鸡尖)后不久就不治而亡,其妻子也因此背上了谋害丈夫的罪名。好在当时的县官比较英明,他在详细调查了事情经过以后,买了一只十年鸡头给一条狗吃下,没过多久这条狗也蹬腿了。事情终于明朗,还了这位妇女的清白。

  从后来的阜阳旧志记载来看,大约进入清代,有位官员可能不信这个“邪说”,又曾聚集工匠在北城东向城墙“开凿”东门。有可能恰巧又惊动了潜藏在城墙砖缝中的蜈蚣窝巢,倾巢而出的蜈蚣咬伤了一些“凿城设门”的工匠,有人不幸中毒,命悬一线,工匠们惊恐万状,拒绝继续开凿东门。在古代,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并称“五毒”,被其蜇咬或惹上毒素,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无奈,这位署衙官员请来城内精于风水相地之术的堪舆大师,在临场校察之后,再一次得出了“此处不宜开辟东门”的结论。

  至此,不同朝代的风水先生都曾做出“北城不宜开辟东门”的“结论”,也成了颍州历任官员的共识,没人再有悖这一成规。说来也怪,自从“金鸡”埋下,官府决意不再此处开辟“东门”以后,城内毒虫伤人的事件渐渐绝迹了,“金鸡嘴”也因此出了名。明洪武九年(1376),颍川卫指挥佥事李胜砖甃北城时,在此处城垣上建角楼(敌楼)曰“金鸡楼”,更是压实了这件事。还在城墙根处修了一条道路,命名为“金鸡嘴街”。后来此处改建为“文昌阁”,清乾隆十三年(1748),颍州知府王敛福在东城墙金鸡嘴文昌阁处创建了“清颍书院”(阜阳三中的前身之一)。

  转眼间进入民国。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以卢沟桥抗战为标志,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日寇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阜阳地区也未能幸免战火侵扰。民国27年(1938)5月22日,日本军机9架轮番轰炸阜阳城,次日又有6架日本军机狂轰滥炸,并投燃烧弹,焚毁官府、名胜古迹、公共设施及民房万余间,死伤1440多人。民国28年(1939),抗战局势日趋严重,5月上旬省政府委派广西独立第五师副师长、时任安徽省保安处少将处长赖刚来阜视察慰问。此时,恰逢国民政府根据战争局势需要,通令全国“开展拆城运动”。赖刚奉命督办阜阳地区城墙拆除,他与新任阜阳县长李健文,征募民工两万余人,环城全线动工,不到一个月时间,绵延千年的颍州古城墙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原本巍峨耸立的城垣建筑,仅剩下不到一人高的低矮城墙根基。

  民国28年(1939)6月颍州古城墙被撤除后,为了解决再遭遇日本军机轰炸时,便于北城北关一带的政府机关与居民百姓,及时疏散到东郊的问题,阜阳官方在金鸡嘴稍北向东一线(今清颍路,曾名花园路)的东护城河上架设了一座以木桩为桥墩、木板为桥面的简易木桥,并从桥西的东城墙基址处扒开了一个大口子,因这条路的最西头有座“小西门”(亦称望湖门、待诏门),为求对应,把新开的口子叫作“小东门”,也因南城有东门(宜阳门),习称“大东门”。拆除了蜈蚣、蝎子、毒蛇等赖以藏身的城墙,又新建了“小东门”,百姓也安然无恙,“城中蜈蚣长七八寸,杀人”的传说则不攻自破。

  1952年秋,城关区政府在木桥原址建造了一座5米宽的砖拱桥。一说“1957年修建,因位于老城小东门,故名‘小东门桥’。”1989年改建为桥下可通过游艇的3孔“弓背桥”,但桥面高耸无法通过车辆。2004年7月,在原址重建了可通行机动车桥面平坦的的11孔(中间1大孔,每侧1中孔、4小孔)新桥,桥面宽约12米,辟有人行便道,石质雕刻护栏由“市建筑艺术制品厂”筑造。

  如今,当你由东向西,漫步到东城墙路与清颍路交汇的十字路口,抬头可见一座简约质朴的门楼,门楼不高,门洞不宽,两旁贴面银灰色的立柱,支撑着铺有枣红色琉璃瓦的低矮门楼,印刷体隶书“小东门”三字匾额历历在目。


上一页:相约安徽 向春而行|老颍州文史揭秘|颍东“程宅”.. 下一页:相约安徽 向春而行|颍州文史踪迹|“清颍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