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 向春而行|颍州文史踪迹|“清颍路”历史文化知多少(一)​
2023-05-16 06:54:00来源:神羊在阜阳

 

 一、“清颍路”名字的来龙去脉

   二、“金鸡嘴”传说与开“小东门”

   三、“聚星文化”在这里得到延续

   四、阜阳的政治中心曾在这条路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阜阳的城市建设大踏步地走出“迎薰门”(南门),跨过南护城河,逐步向南拓展,形成了目前的城南新区。从而使传统意义上的南城墙路(阜临路),成了一道区别阜阳“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分水岭”。人们更多地将目光转移到了道路宽阔、高楼林立、日新月异的新城区,而对老城区的印象渐渐显得有些模糊。除了老城区东西并行的“人民路”、“颍河路”,与南北交错的“解放路”、“颍州路”、“胜利路”以外,其它传统的街巷道路及相应的文化景点,你若要问起路人,恐怕要费些思忖才能回想起它的存在,甚至被人们所忘却,在阜阳城南新区,竟然出现了非常奇葩的现象,诞生了一条南北走向并与老城区“清颍路”重名的第二条“清颍路”!

  其实,依傍“清颍公园”而名的“清颍路”,其历史底蕴极为厚重,写满乡愁记忆:东城河边有为抗战需要开辟的“小东门”,道路中段有传承清道光“聚星书院”文脉的北城小学,道路西段有阜阳的政治中心“老专署”……让我们追溯往昔,循着历史的踪迹,重走一次久负盛名的“清颍路”。

 

 一、“清颍路”名字的来龙去脉

   据1985年10月阜阳市地名委员会《安徽省阜阳市地名录》记载:清颍路,“因在清颍公园南侧,故名。建于1958年,东起颍州北路,西至大观桥(因位于古迹大观,故名大观桥。其西侧即是纪念南宋顺昌大捷的刘公祠)。砂石路面,长1400米,宽5米。曾名花园路。”“清颍路”与距其南侧近200米的“人民路”大体并行。

  清颍路,若从东城河边的“小东门”为定位点,向西大体又分为两段不同的名称,即“聚星街”(今北城小学一段)、“专署街”(今老行署一段),向东则为“清颍路”(狭义,指小东门至清颍公园一段,宽12米)。整个清颍路沿途,有南北走向的状元巷、三元巷、聚星巷、北门大街(今解放北路)、精忠街(今建设路)等历史名街巷路口与之横亘交汇。在长一千余米的清颍路上,坐落着的几处历史底蕴厚重的旧址是其文化菁华,如“小东门”(仍存)、“聚星书院”(今北城小学前身)、“老署衙”(阜阳首批历史建筑保护)等。

  话又说回来,“清颍路”名字的来龙去脉,与“清颍公园”的身世由来和名称嬗变更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清颍公园”,是阜阳解放后在东城墙之外的东北侧兴建的首家城市公园,有着深厚的的历史渊源。此处最早是明代颍州驻军——颍川卫(颍州卫)的“演武场”,也称教军场、大教场、演武厅。演武场面积宽阔,“辐员可十顷”,设施齐备,坐北面南,建有大门,四周环以墙垣,正厅三楹,前有点将台、月台(观摩),后有退厅,旗纛庙。旗纛(dào),阜阳人习惯读为旗纛(dù)。旗纛庙是古代军队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祭祀的对象就是军旗,军队出征时祭军旗称“祭纛”(也叫旗纛祭礼),是为了祈求出师大捷,旗开得胜。在明清朝,当地驻军每年都要进行几个月的练兵习武和操演,以保持军队的整体合力和军人的旺盛战斗力。明正德以降的阜阳旧志有明确记载。颍州为南北要冲、军事要地,全省性的军事演习和比武活动也多次在阜阳演武场举行。清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颍州大旱,安徽巡抚陶澍莅临颍州阅兵。初来乍到,首先拜谒了位于城南门外护城河边的张龙公庙,祈望倾注甘泽。随后率领随行官员亲临演武场,观看官兵演习科目,考核官兵武艺,对成绩优异者论功行赏。两天后大雨滂沱,遍及颍州城乡。后来,颍州官方感念夏粮获得大丰收,比武取得好成绩,遂在西湖之畔建“临颍亭”,知府马志燮为亭撰立《祈雨临颍亭碑记》,纪念巡抚陶澍莅临颍州所带来的祥瑞和功德。

  进入民国。十二年(1923)时,阜阳县利用大校场(演武厅)设立体育场,又分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器械等区域。民国二十七年(1938),体育场迁往南城白衣楼下的第一公园处(原一职高,今称阜阳现代职业教育学校)。民国二十四年(1935),在大校场(演武厅)旧址成立“农业推广所”,又称“森林施业所”、“农林场”。阜阳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南岳峻,为发展农业科技,扩大农场土地面积,用公产置换“邻近周姓、赵姓土地五十亩,合计土地二百三十二亩零”。(民国《阜阳县志续编》(卷二·建置志)。

   解放后国家重视开展体育运动。1952年,毛泽东同志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而阜阳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也迫切需要一片大的场所。经行署批准,于1952年将“农业推广所”的一部分辟为田径运动场和球类活动场所,占地约70亩,冠名“人民广场”,但民间仍习称“体育场”或“大校场”。在这里除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阜阳地区和阜阳县等也在此举办大型群众集会和节日庆典等活动。1959年,在迎接国庆十周年前夕,形制上仿照北京天安门城楼,在人民广场兴建了三层(包括墩台)重檐歇山翘角的观礼台仿古建筑。国庆当天,阜阳在人民广场举行10万人大会和欢庆游行,晚间施放焰火,举行文艺演出,可谓盛况空前。1969年国庆二十周年时,也在这里举行了盛大集会。1993年3月30日,曾是雄居阜阳中心区域的这块风水宝地、黄金地面,被原县级阜阳市政府出让给开发商(在其界址建新世纪广场商业综合体),面积30亩(其余部分也陆续被商业开发),偿金800万元,出让期50年。此为阜阳地区首次向外商有偿出土地。(《阜阳大事记》(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目前出让期已经过半。

  大校场的另一部分约160余亩,改作阜阳专区农场花园(属阜阳专区农场分场)。1950年至1955年,部分土地又辟作“青颍公园”。围绕着这家公园冠名“青颍”,还是“清颍”问题,经历了一波三折。2018年10月出版的《阜阳城乡建设志》(第十章·园林广场建设)记载了当年公园命名问题的大体经过:青颍公园,始建于1950年,其范围北起泉河坝,南至人民路(清颍路),西起胜利路,东至颍州北路,面积230余亩。1950-1953年,开辟花圃5亩。考虑到古人多以“清颍”代指颍州(今阜阳),如宋苏轼、梅尧臣有“征帆挂西风,别泪滴颍州”“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一为清颍行,物象颇所览”;金党怀英有“清颍去无极,悠悠楚甸深”;明郭蒙吉有“偶寻清颍胜,遣兴一衔怀”;清王士禛、刘凡有“侧闻清颍水,嫩绿如瓜瓤”“君染京洛尘,我玩清颍水”等诗句。所以在1955年为公园命名时,呈阜阳专署批准的是“阜阳县清颍公园”,但核准时被改作“青颍公园”,理由是去掉三点水意义更大……1958年10月,在青颍公园中增建动物园。一说,“清颍公园”始建于50年代中期,由一农业单位庭院改造而成,建成后即冠名“清颍公园”。文革期间,以“清颍蕴涵封建文化,不能展示时代青春”为由,将“清”改为“青”。

  1985年11月1日,原县级阜阳市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印行,<阜阳市地名录>的决定》,规定“今后使用我市地名一律以此地名录为准”。《阜阳市地名录》记载:“清颍公园,建于1952年,取清河和颍河首字命名。位于清颍路东段北侧,占地69930平方米”。1986年10月,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编写的《阜阳风貌》旅游宣传手册,将“清颍公园”列为风光名胜。

  2005年4月,“青颍公园”实施改造工程。在竣工前夕的2006年3月28日,阜阳市人民政府地名委员会发布《关于为“清颍公园”正名的公告》。《公告》开宗明义:“青颍公园”改造是我市重点市政建设项目,“五一”竣工开园的消息令广大市民十分振奋和关注。但由于评论宣传的不断升温,人们对“青颍”还是“清颍”提出了质疑,地名网为之开展了《“青”与“清”》的讨论,一位地名学者坦言:“用‘青颍’有悖阜阳的人文历史,应尽快纠正”。为尊重历史、顺从民意,弘扬阜阳文化,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规范标准用名的规定,决定对“清颍公园”予以正名。《公告》还要求:“清颍公园”正名后,原“青颍公园”用名废止。“清颍公园”作为法定标准用名,纳入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受国家法规保护,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命名和更名。“清颍公园”正名后,公园南侧的“青颍路”同时更名为“清颍路”。2019年3月,阜阳市人民政府发布的《阜阳市城区标准地名图》标示“清颍公园”、“清颍路”为法定标准用名。

   “清颍”一词源于颍州,是阜阳颍河文化的结晶。近代入名的“清颍楼”、“清颍书苑”、“清颍杂志”、“清颍学社”,包括“清颍公园”,均是清颍文化的积淀和延伸。为“清颍”正名,正是对阜阳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但是,阜阳“清颍公园”作为法定之名迄今难以落实,目前公园一方仍在悬挂“青颍公园”的牌子!


上一页:相约安徽 向春而行|颍州文史踪迹| “金鸡嘴”的.. 下一页:相约安徽 向春而行|与阜阳有关的成语典故,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