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阜阳“小香港”洄溜古镇之谜
2023-04-06 16:01:00

阜阳古镇洄溜集繁华数年,曾被誉为“小香港”。但这座小镇却充满着神秘:当时为何称洄溜?其得名缘于哪个朝代?其次的神秘在于,这样一座规模空前的历史古镇,竟然不见于唐、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或文字记载。洄溜之名的神秘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我们所知的故事,洄溜的历史是否有可能向前推进?

    壹

    走近洄溜村

    洄溜民族村曾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集镇,被称为洄溜集,后来方改为行政村。洄溜村位于阜阳城东南17公里,北隔沙颍河,东南与颍上县,西南与阜南、颍州区三县交界。

    洄溜村紧靠沙颍河,在清代乾隆年间,水路交通便利,被设为洄溜集。集镇有清真古寺,寺内有望月楼一座。洄溜集,原名洄窝溜集,因濒临颍河转弯处而得名。在昔日土路崎岖和依靠笨重的畜力车和人力车运载时期,洄溜集得天独厚,依靠相邻颍河的天然优势,码头上经常停泊着载重数十吨至百吨的舟楫,把颍州东方的粮、油、棉、麻从此运出,又将沿海所产的蔗糖、食盐以及竹木等山货从此运入,成为黄淮平原上为数不多的货物集散地。因而这里商贾云集,先后建起东西走向、石板铺路的三条大街,各种商埠鳞次栉比,一度被称为“小香港”。

    在洄溜民族村主任穆长军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洄溜清真寺探寻。洄溜清真寺是阜阳保存较古老的一座清代古建筑,清一色的灰砖小瓦,流檐飞椽,蔚为壮观,登临望月楼,天宽地广,阡陌纵横,村民瓦舍,层峦叠嶂奔来眼底,向北遥望,颍水似一条白练,微波荡漾,令人胸襟开阔。不知不觉便来到颍河洄溜堤坝处。站在颍河岸上,看河水清澈,水波随着小浪花在翻滚。奇怪的是,颍河三里湾一带的水流经此处,按说应该是西向东流,却反其道而行之,洄溜湾一带是东向西流。我们沿着河水东向西流步行约一里,依然没有看到水向东流的迹象。

    洄溜历史上还有火神庙、三官庙和一座山陕会馆。这两庙一会馆全部建于北宋年间,史料记载阜阳洄溜集火神庙是著名的古寺。其建在洄溜集“高高山”之上,相传“高高山”系北宋年间第三十代张天师所建。张天师原名张继先,生于1092年,1128年张天师在阜阳洄溜集“高高山”羽化。后人在张天师羽化的地方建立火神庙。火神庙原占地12余庙,三进院落,殿堂建筑宏伟庄重,佛像雕塑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洄溜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佛教活动场所。

    “朱家坟、闫家坟、高高山、老龙头、椅子圈、鸭子孤堆、鼻架山。”这句话在当地老人口中世代相传,凡是居住在洄溜村里上年纪的老人都能说出一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洄溜有朱家和闫家两座大坟墓;高高山,就是上面一段我说过的张天师坟墓;老龙头,洄溜东南一带地势较高,像老龙头一样;椅子圈,洄溜东部地势也较高,其地势走向与古代老式椅子很相像;鸭子孤堆,东部一段地势与鸭子造型类似,又形成了一座很高的孤堆,我猜测孤堆有可能是古代大型墓葬,但没有到现场去看,不能确定。鼻架山,洄溜正南也有一个土坡,因地势高形成了一座土山,其形类似鼻子,便被当地人称为鼻架山。

    洄溜集当时为何称洄溜?其得名缘于哪个朝代?最大的神秘首先在于,是谁为洄溜起的地名?其次的神秘在于,这样一座规模空前的历史古镇,竟然不见于宋、明、清三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或文字记载。难道他们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联系?

    贰

    洄溜地名来历之谜

    洄溜村主任穆长军告诉我,他曾听老辈人说洄溜集得名源于清朝乾隆皇帝。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乘龙船途经洄溜集沙颍河时,看到沙颍河水波涛汹涌,水花中的旋涡不断打转,水却向西回流,不禁惊叹不已。乾隆对着颍河水说,倘若你能将朕的龙船给旋转回去50米,朕就给你赐封地名。话未说完,乾隆和大臣便发现龙船开始后退,像有人在水下推着龙船后游,大臣个个叹奇,并齐刷刷向乾隆跪拜贺喜。其中一位大臣恭敬地说:“吾皇英明,此地水神恳请皇上赐名呢?”乾隆皇帝哈哈大笑,便思索了一会,说颍河水都是滚滚东流入淮入海,此处水流却向西流,真奇哉!就封此处为洄溜湾吧!乾隆皇帝金口玉言,从此这段水域一带地方便叫洄溜湾。没多久,便在此处兴个集镇,一直称洄溜集至今。时至今天,当地百姓仍然称洄溜集,而不称洄溜村。

    今年82岁、从袁寨镇农机站退休的老干部刘鼎忠老人回忆,他听老辈人说以前就叫洄溜涡。当地老人世代相传,洄溜兴建于北宋年间,金国大元帅金兀术带兵侵犯中原时期,途经洄溜集时,进行了烧杀抢劫,把兴旺发达的洄溜集烧为一片废墟。

    北宋欧阳修曾写过一首《忆洄溜》诗:“颍川倒湾流,兰船曲转钩。赏景洄流湾,暮色返颍州。”后来,我查阅了关于欧阳修全集,没有发现这首诗。上网搜索一下,发现这首诗有两句取自宋代诗人梅尧臣作的诗,但当地老人却世代传为欧阳修所作。随后,我电话咨询了对欧阳修诗词有研究的王秋生同志,他说,这说明了当地百姓对欧阳修的厚爱,同时也足以证明欧阳修有可能到过洄溜一带,或者说欧阳修经过此处。          



    据清乾隆《颍州府志·村集》载:“阜阳县(辖)洄流集,东乡三十五里。”随后,该志又在《建置志·桥渡》载:“洄龙桥,洄窝溜集,东乡四十里”。此部志书由山东诸城人王敛福仕颍州所编纂,成书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我们由此可知,洄溜早在1763年就被称为洄流集地名了,只不过 “流”字和今天的“溜”字写法不同。据清道光《阜阳县志·津梁》载:“洄龙桥,县东三十里,洄溜集。里人马坤修。”该志又载:“东三里,洄溜集、留陵口、炉熬店、柳沟村。”

    而在《阜阳县志名录·袁寨区地名图》中,颍河水流经洄溜一带时没有多大变化,水域依然呈S形,并且在洄溜一带被标为上渡口、中渡口、下渡口。颍水从阜阳三里湾一带经洄溜、颍上,直至寿县正阳关,颍水从洄溜既可直下南部金寨、六安、合肥、芜湖、南京、镇江直至上海一带,东则可至蚌埠、江苏淮阴直达连云港一带,水路四通八达。因古代多以水路交通为出行的重要工具,不仅如此,包括运输货物等也全部靠水路交通来完成。为此,当时的洄溜有可能没有地名,后可能在北宋时代欧阳修在颍州做官时,经过或游历颍水时,发现了此处水流激荡,加之又有S形水湾,便随口称为回溜湾。

    当时洄溜有名称时用的是回家的“回”,并不带三点水,只是后来逐步演变成这个“洄”字的。还有一种情况,古代船只运输货物时,都有互相传递的水路驿使,当来到洄溜集一带时,那时没有名称,船长或船员会依靠此处的地形而称呼。也许他们看到这一带水流湍急,又具有独特的水特征,即颍水回流,于是,便随便称为回流涡。因每只船都有接送货物集散地,有的船还没达目的地时,一般会有水路驿使沿途打探货物到哪了,恰好这只船到了回流涡一带,便告知对方,我们船到了回流涡了。于是船夫互相传播,形成了今天洄溜地名。

    一切都在假设之中,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无论怎么说,洄溜地名的来历一定和颍河水向西回流有关。

    洄溜村的两座大院

    叁

    一个古集镇能同时坐落两处名人故居,几百间古建筑,在皖北一带是非常罕见的。然而,在洄溜村就有这样两座辉煌壮观的刘家大院,一座为许昌刘大院,一座为江西刘大院。

    洄溜的两座刘家大院,现在分别位于洄溜村的东头和西头。东头为许昌刘,西头为江西刘。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是许昌刘故居和江西刘故居,两座大院相较而言,江西刘故居毁损严重,但还有一二十间古建筑。许昌刘祠堂和江西刘祠堂已经坍塌于颍河内了。许昌刘姓,即清代中期从河南许昌迁徙过来的;江西刘姓是清朝初期从江西宜封县天宝村迁徙而来。

    “东头许昌刘姓发迹较晚,到现在才五六辈。”在洄溜村居住、82岁的刘鼎忠老人说。东头许昌刘原先是弟兄俩,后来靠着给一富绅大户拉船发迹。

    清道光年间,刘姓兄弟因为比较穷困,他们两人便起早贪黑给一户富绅人家在船上当雇工。后来这位富绅弥留之际,嘱咐儿子,即使家败了也不能把那条船卖了,如果真要卖也不能整条船卖,一定要劈开船板零着卖。富绅船长的儿子是个纨绔子弟,没几年,他儿子便把富绅挣的几百亩地和房产赌个精光。最后,赌红了眼的败家子又准备把船押上去赌。再说这刘姓兄弟两人见少东家已把家产赌光了,又要拿这条船赌博,他们兄弟俩心里急了,想如果把船再赌输了,他们兄弟俩便失去了船上活路。于是,兄弟俩商量,不如弟兄俩再借些钱,把少东家这只大船买下来。

    命中注定合该刘家二兄弟发家。自从刘家兄弟买了这只船后,因为有多年跑船经验,运输货物生意红红火火。可是才红火了一年,便因妯娌不和,两家媳妇和孩子纷纷要求把船卖了分钱。当时刘老大气得拿着一把斧头就劈甲板,一边劈一边说,劈毁叫你们卖钱去。当劈开甲板时,奇迹出现了,没想到船板夹层内全部是明晃晃的金元宝,晃得人眼花缭乱。然后,兄弟俩高兴得逐个拆开甲板,发现整整一船金元宝。兄弟俩有了这船金元宝,当即在洄溜集上置办了家业,先后买了百十亩土地,又建了百十间房屋,即今天的刘家大院。随后,兄弟俩又买了几条大船搞起了贩卖粮食等各种物资生意。而且每次贩运物资都能赚个盆满钵满。

    而江西刘是一个叫刘波的清朝官员迁徙而来的,但不是到阜阳任职而来。穆长军带我前往江西刘,即今天的洄溜粮站地方。一个占地约十亩的大院给人一种感觉是气魄非凡。但因为没有了大门楼,空荡荡院落显得像一座大仓库。房屋大门依然面南背北,地下遍布着残砖瓦块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草,房屋前面有两三层地基,两侧各有一个砖砌的角门。高大的房屋已呈坍塌状态,房梁上的木雕梁架美轮美奂,雕刻的双凤朝阳图案,栩栩如生。浏览这些房梁上的木雕建筑艺术,其雕工之精湛,气势之恢宏,形态之生动,无不令人为之惊叹。

    这座刘家大院属江西刘,他的主人曾是当年民国蒙城县长刘文友。刘文友出生在洄溜四十镇水杨庄,他的父亲是清末一位老秀才。刘文友曾与蒋介石一同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是同学关系。1948年阜阳解放,刘文友率家眷跑到南京,后来便不知所踪了。其中颇耐人寻味的是,刘文友参加了国民党,而他家族里一位兄弟刘文郁却参加了共产党。查阅网上资料记载刘宠光(1905至1977年),字宗飞,别名刘文郁,化名张孟浩。但刘鼎忠老人却坚定地说,“他就叫刘文郁,是‘文’字辈。曾先后化名刘宗飞、刘宠光,后来官至豫皖苏行政公署书记,华东水利部副部长”。

    其实,小小洄溜集的神秘还不止如此。考古学家、市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指出,洄溜集镇的历史并不是清代,也不是宋代,而是西周时期就存在了。那么,洄溜集的历史一下子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

    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

    肆

    在洄溜集老人口中,世代流传着“朱元璋南寺生,北寺长,灵隐寺内当和尚”。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今天的颍上南照寺,朱元璋小时候生活在那里,在今天的袁寨镇北照寺成长,后来到灵隐寺出家当和尚。当然这种传说与真实的历史还有一定出入。不过,颍上的南照寺,颍东的北照寺历史上都属于洄溜地盘,而朱元璋也在这两座寺院居住是真实可信的。

    穆长军画了一张百年前的洄溜风貌图。我在这张图上看到,仅沿颍水北部的三块石条大街上两边店面就有30余家百年老店,如百年麻糊馆、百年茶馆、大别山茶行、穆印同盐行、百年煤油铺、百年瓷器店、百年当铺、百年穆家枕头馍等等,五块石条大街则有黄牛交易区、山羊交易区、木头行交易区、百年竹子交易区、杂技团场地、四宝斋酒店、古龙井浴池等。   

    穆长军告诉我们,洄溜村原来有两条石条大街,环绕着三条小石条街,八十家大商行,家家生意兴隆,特别是大商行,穆印同的石油公司直接和美国通商交易。尹惠星的盐行(现为盐业公司),生意日进斗金。南方大别山地区的几十个县城茶、麻、竹、木、棉、粮油及大米用船只达上千只,河面船只停满,大别山来的船只从洄溜运走煤油、火柴、食盐运进大别山几十个县城,车水马龙、人山人海,那时候洄溜集被称为“小香港”,是阜阳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基地。

    相传洄溜村的“高高山”是隋末时期瓦岗寨士兵的乱尸岗,因程蛟金曾率兵与隋军在此地大战,士兵死后全部被埋葬在这里。“其实这几处地方都是古代聚落遗址,有人类文明居住的明显迹象”。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市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说。洄溜村的“高高山”高出地面十米左右,“朱家坟”高出地面三米……从这几处地面陆续采集了一些陶质瓦片遗物,陶色有灰陶、约陶,纹饰有粗、细绳纹、弦纹、网纹等,根据地面出土绳纹等分析判断,该遗址属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

    据史料载,淮河中下游地区在夏、商、西周时期被称为“淮夷”之地。甲骨文和金文中对其地称呼很多,如淮夷、南淮夷、北淮夷、南夷等。淮夷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分布在淮河流域。又因为他们居住在周朝首都南面,所以有时又称作南淮夷。南淮夷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淮水地区若干国家或部族的总称,当然也就包括阜阳在内了。

    学术界认为,阜阳可能是商的发祥地之一,起码是商的中心统治区之一。地方史学家胡天生考证分析认为,洄溜是顺淮水而下直达江淮之间的必经之地,因此其留下的古村落遗址也就不足为奇了。洄溜历史早在唐代就有文字资料记载了。结合当地石碑文字记载,洄溜村的穆姓、朱姓、闫姓等在唐代安禄山叛军作乱时代迁移过来的。因为洄溜村一带居住位置在颍水河岸的南部,地势较高,既能防止夏季山洪的高涨,也能解决居住出行的便利和饮用水的需求。因此,从其水系和“高高山”、“朱家坟”地势分析,这些地带符合商周时期人类居住的习惯。


上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 下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颍州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