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 向春而行|南宋“以少胜多”一战发生在阜阳
2023-05-15 23:30:00

金兀术,南宋时金朝名将,开国功臣。他有胆略,一直是金朝主战派的代表,曾率军击败南宋军队多次。但在1140年的那场发生在今天阜阳的“顺昌之战”(阜阳在南宋时期被称为顺昌)中,抗金名将刘錡用不足两万人的兵力,以逸待劳,英勇杀敌,打败了金兀术所率领的十几万大军,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这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金军的嚣张气焰,并粉碎了金兵自两淮南下的企图。“顺昌之战”也因此成为宋金战争中一次著名的战役而被载入史册。


金兵进犯顺昌府


  走在阜阳云亭小区河边,不时有一段段古城墙呈现在眼前。看到淹没在荆棘杂草丛中的古城墙,你可能不会想到八百多年前,这里曾留下将士站在城头上指挥抵抗金兵的身影; 你可能更不会想到,就是这一堵堵残存的古城墙,在当时竟抵抗了金兀术的十几万大军,保护了南宋江山,并使顺昌人躲过了一次次金兵的大屠杀。


阜阳护城河边的宋代古城墙


  据史料载,当年的城墙高大厚实,中间是一米多厚的夯土,里外各砌有1米多厚的青砖,最高的时候有一二十米。在一望无垠的平原地带,这城墙就是当年顺昌人民安身立命,赖以生存的屏障。公元1139年,宋高宗、秦桧以投降求和得逞,大事庆贺之时,金朝统治集团内主战派和保守派却发生分歧,最终主战派占据上风,随后撕毁不久前签订的宋金和议。正当南宋政府委派官员接管河南、陕西地区时,金都元帅金兀术已率军南下。


  1140年,金军分兵四路攻宋,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孟庾降金,河南、陕西州县地方官也纷纷降金。此时,东京副留守、节制军马刘錡率所部(原八字军)及军人家属,自三月间从临安乘九百多艘船北上,历时四十多天,方到达顺昌府(今阜阳)。在得知金军撕毁和约,挥兵南下的军情时,刘錡预感到一场大战山雨欲来,不可避免。而此时刘錡才到达颍上,距顺昌府尚有一段路程。刘錡果断决定,舍舟登陆,以快骑连夜赶到顺昌府,比金兵提前六天时间到达顺昌,并迅速加固城池,修补战壕,部署防御之策,为顺昌大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为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刘錡凿沉了所乘坐的船只。于是,顺昌城内全体军民无不振奋。六天后,金兵也陆续来到顺昌城外,并在几天之内,包围了顺昌城。顺昌被围困后,刘錡决定主动出击。他派遣属下招募壮士五百,乘黑夜偷袭金营。壮士们潜入金营,金兵伤亡重大。紧接着,刘錡又派一百勇士乘黑夜继续偷袭金兵。百名勇士以吹哨子为号,一时分散,各自为战,一时又聚集,集体攻击。由于夜间连番遭受袭击,金军被迫后退三十里,并向金兀术告急。


 以少胜多的“顺昌之战”


  这刘錡是何许人也?他为何敢跟大名鼎鼎的金兀术相抗衡呢?


为纪念刘錡而建的刘公祠


阜阳老北关刘公祠内百年双枣树


  通过查阅相关史料,我们看到,刘錡是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字信叔。他出生于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享年65岁。刘錡一生颇具雅量,文武双全。其生活的年代,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民族战争异常惨烈的时代,同时又是统治阶级日益衰落,而地处东北、西北边陲的夏辽金等少数民族迅速崛起的时期。刘錡的青少年时代,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最腐败、最耻辱的一页,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立志报国的种子。所以,他能够为了国家的利益,奋力抵抗金军也就不足为奇了。


  话说金兀术得知连番失利,十分恼怒,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前来顺昌。刘錡闻讯后,连夜召集诸将商讨对策。刘錡的慷慨陈词使众将感奋不已,纷纷表示誓与顺昌共存亡。为消除兀术疑虑,麻痹金兵,刘錡让曹成、徐兴两位勇士前往金营疑惑兀术。果然如刘将军所料,两人出城没多远,便遇到了金兵。二人按计便一一坠马受缚。金兀术询问,二人说现在城里士兵和我们一样不想打战。金兀术一听哈哈大笑,说这城容易破了。刘诈敌之计成功,使金兀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自动放弃了用重武器及云梯攻打城池的优势。


  第二天,金兀术兵临城下。刘錡派遣大将耿训下战书挑战。金兀术大怒说,刘錡怎敢和我战,小小的顺昌城,只需用靴尖一踢,也就倒了。耿训回答说,我们将军不但请与太子战,还预料太子必不敢渡过颍河,故将军愿献浮桥五座,请你们过河大战。金兀术洋洋得意对部将说,明日我们要在顺昌城内摆酒庆功。


  次日,刘錡在颍河上架起五座浮桥。不过,刘錡早已派人在颍河上游及草地上撒下毒药。并告诫宋军,无论多渴,都不能喝颍河水。当天大暑,天气闷热异常,金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来到颍河下,人马饥渴,吃了水草,人马皆困乏无力。而刘錡则按兵不动,以逸待劳,见时机到,刘錡命部下出击,冲入敌阵,进行搏杀。


  这场战斗从早晨一直战到黄昏时分,血流成河。金人大败后退屯城西,掘壕自卫。适值当晚大雨,平地积水,刘錡又派兵进行袭击,金军支撑数日后,不得不退向开封。


“顺昌之战”的历史意义


  “顺昌之战”自公元1140年5月25日至6月12日,历时十九天。刘錡以不满两万的兵力,除守城军外,可出战的只有五千人,击败金军十几万人,顺昌之战震惊宋金朝野。当时在燕京(今北京)的洪皓向宋高宗密奏称:“顺昌之捷,金人震恐丧魂,燕之重宝珍器,悉徙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这话虽不无夸张,但遭此大败,确令金人震惊。刘錡随后升为武泰军节度使、侍卫军马军都虞侯。


  此战不仅使刘錡一举成名,而且还奠定了南宋的江山,彻底粉碎了金兵自两淮南下的企图。顺昌大捷所产生的强大冲击波,无情地摧毁了金兵的士气,极大地鼓舞了南宋抗金战场将士的斗志,使当时的岳家军(岳飞)、韩家军(韩世忠)两支部队军心大振,并很快使这两支抗金部队捷报频传。应该说,顺昌大捷,威震中原,在870多年前的阜阳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而关于顺昌保卫战的前后经历,当时刘军中有一位名叫杨汝翼的文人耳闻目睹,事后写了一篇《顺昌战胜破贼录》,此书全文收入南宋史学家徐梦莘撰写的《三朝北盟会编》。



  为了纪念抗金名将刘錡,后人在他当年战斗过的阜阳修建了刘公祠。走进刘公祠可看到,在院内左侧有一块近一米高的石碑,是清乾隆年间重修刘公祠而刻碑留记。据当地人说,这块碑是建小房从地下挖出来的,以前有两米多高,因在历史上屡遭破坏,碑不仅断裂而且上面的字迹也模糊不清。


  进了刘錡大殿,殿内正中竖着南宋抗金名将刘錡塑像,在其两侧分别立着当年的顺昌太守陈规,通判汪若海,副将赵樽、耿训、韩直、许清、阎充和义军曹成的塑像。大殿内的房屋门窗雕梁画栋犹存,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神韵,仿佛昭示着沧桑岁月的无情。


古城墙的历史承载


  顺昌大战发生在阜阳,可以说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阜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顺昌即历史上的颍州、汝阴、胡子国所在地,早在春秋战国、秦汉时,这里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西周到南宋,胡子国城墙存在了2000多年。之后,又历经元明清时代。在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城墙毁了又建,建了又毁,时扩时缩。从顺昌大战的史料记载,我们就能看出阜阳古城墙的一些厚重历史。


  从刘錡的兵力部署中,我们不难看出,顺昌古城至少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及敌楼,城门之外还有月城,开偏门以达正门。而且新城旧城可能是连在一起的。城内街道纵横,民舍寺院,商铺林立,城外四周有护城河防护,既宽且深,可以有效地抵抗敌人的入侵。护城河外,在与城池保留有一定的距离范围,还修筑了羊马墙,用以阻击敌人。羊马墙一般距主城墙五十米至一百米左右,墙的规模小于主体城池,高度一般只有羊马那样,故曰羊马墙。它的优势是为了进一步保卫主城墙。因而在羊马墙和主体城池之间不设街道,也没有住房,而是一圈空城,就是为了防御作战而建造使用。由此可知,宋朝顺昌古城在当时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形制,是一座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坚固城池。


  悠悠3000多年的古城墙,当然如今已不再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也不再是敌攻我守的城池,这个湮没在荒草丛中的古城墙,已成为一个探寻追忆历史的所在地。走过了3000多个春秋的古城墙,岁月沧桑在它们身上留下了让人不忍卒读的印痕,也留下了无可比拟的韵味。比如,一战成名的刘錡,不仅要承担宋金双方战场上的巨大军事压力,而且要应对来自朝廷和宋军内部诸将帅的猜疑和忌妒。生活战斗在这个时期的刘錡,注定要与曲折和坎坷相伴一生,在续写人生辉煌的同时,饱受排挤,最终被解除军职,削去兵权。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我们看到,顺昌之战保存至今的古迹倔强地回忆着曾拥有的那段历史,而关于刘錡大战金兀术的故事在阜阳人口中代代相传……


上一页:相约安徽 向春而行|与阜阳有关的成语典故,你知道.. 下一页:相约安徽 向春而行|翰墨颍淮 悠悠千载——颍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