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阅《苏轼年谱》(孔凡礼撰,中华书局1998年2月第1版)和《三苏年谱》(孔凡礼撰,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见记载有:元祐七年(1092)正月“二十二日,《跋勾信道郎中集朝贤书夹颂金刚经》”。《晚香堂苏贴》有此文,“二十二日”作“二十三日”,末有“眉山苏轼”四字。
经查阅《晚香堂苏贴》(明·陈继儒辑刻,中华书店,1990年5月第1版),《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东坡题跋校注》(宋·苏轼著,屠友祥校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发现了苏东坡书于颍州的《跋勾信道郎中集朝贤书夹颂金刚经》的行楷墨迹。
原文为:“乙巳至今二十八年,书经三十二人,逝者几三之二矣。梦幻之喻,非虚言也。惟一念归向之善,历劫不坏,在在处处常为善友。元祐七年正月二十二日”。翻译成白话文为:“从乙巳(1065)到现在已经二十八年了,书写此经(指《金刚经》)的三十二位人(指朝中大臣),去逝者几乎三分之二了。佛家人生如梦的比喻,的确不是虚言。只要有一念向善,就能历劫不坏,处处常常为善友。元祐七年正月二十二日。”
苏轼行楷题跋
苏东坡于元祐七年(1092)正月二十二日在颍州所题跋的《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教文化经典),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由北宋32位朝臣(或是韩琦、曾公亮、欧阳修、富弼、文彦博、司马光等)分别书写,并由一位名叫“勾信道”的郎中汇集而成。苏东坡自踏入仕途,进入京畿,宦海沉浮,目睹了这几十年的世事变迁,加之不少亲朋好友的不幸离世,在时间面前,人的生命力显得异常脆弱,他不禁感叹人生如梦的“梦幻之喻”并非虚言。因此,苏轼认为,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的时间长河里,短暂的生命是无法抗衡的。惟有心怀善念,方能历尽劫波,成就永恒。
李公麟画的苏轼——黄庭坚说最像
东坡在颍所书行楷《跋勾信道郎中集朝贤书夹颂金刚经》的发现,是继发现东坡大书正楷《中吕满庭芳》词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加上阜阳书法史中明确记载的5件,即《颍州西湖月夜泛舟“听琴”》《醉翁亭记》《祷雨帖》(又称《颍州祷雨纪事》等)《菊说帖》和《丰乐亭记》。
目前,大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在颍州期间的书法墨宝,业已增加至7件。其中有2件为“神羊”先生最近研究时发现。这应该是阜阳书法界、文史界为之而欣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