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历史上的“聚星堂”,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皇祐元年(1049)三月至皇祐二年(1050)七月任颍州太守期间所创建。
阜阳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明正德《颍州志》,由成化年间同知刘节编纂,在正德六年(1511)由时任浙江按察司佥事、颍州人储珊刊刻付梓,因名正德《颍州志》。正德《颍州志》(卷之一·宫室)记载:“聚星堂,宋欧阳文忠守颍,倅(cuì)佐(副手)吕正献(吕公著,时为颍州通判),而其先政如晏殊、蔡齐、曾肇、韩琦皆名公,故欧公建堂治内,题曰‘聚星’,有《聚星堂诗集》”。
明成化刘瑛纂修《中都志》(卷之三)记载:“聚星堂,在旧州治内。欧阳公守颍时,吕正献(即吕公著)公为倅(cuì,副手),欧公与为讲学之友而一时游从者,如刘攽(北宋史学家。字贡夫,江西樟树人,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王回(字深父,福州候官人。北宋官员,退居颍州)辈皆名流,故欧公以聚星名堂”。
但旧志中“先政如晏殊、蔡齐、曾肇、韩琦皆名公”这句话存在一些差池:“曾肇”元祐四年(1089)知颍州,距欧阳修逝世已经18年;而“韩琦”(字稚圭,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宰相、词人)“未尝仕颍”(未曾知颍州)。认为“谓之先政,误也”。后来的明嘉靖《颍州志》等旧志虽然删去了“韩琦”,但保留了“曾肇”,基本延续了明正德《颍州志》的说法,未能完全纠误勘正。
“聚星堂”为欧阳修所创,曾是欧苏守颍时的名流燕集之所。北宋皇祐二年(1050)正月初七日(谓人日),颍州太守欧阳修与吕公著、刘原父、魏广、焦千之、王回、徐无逸等名流宴集聚星堂,赋诗分韵,欧阳修作《人日聚星堂探韵得丰字》诗。同年夏时,州治内聚星堂前紫薇花(千屈菜科紫薇属植物,花期长达数月,又称“百日红”)盛开,欧阳修因感而作《聚星堂前紫薇花》等。北宋元祐六年(1091)闰八月二十二日,苏东坡守颍,遇旱祷雨张龙公得小雪,十一月一日与签判赵令畴(德麟)、教授陈师道(履常)、欧阳棐(叔弼)、欧阳辩(季默)等燕集聚星堂,重申欧公前令,相于唱和,东坡作《聚星堂雪·并引》。元祐七年(1092)二月十五日夜,聚星堂前梅花大开,月色鲜霁,苏东坡与王夫人、赵令畴(德麟)小酌聚星堂,东坡赋《减字木兰花》。
嗣后,历代颍州官员承袭欧苏遗风,“聚星堂”仍是一处著名的宴集之所,接纳四方文人雅仕,相与赋诗论文。阜阳旧志记载有“聚星堂”的准确位置和规模。如清乾隆《颍州府志》(卷之二·建置志·公署)记载:“县署(以州署作县署)大堂后退厅,宅门内后堂,即聚星堂也”。前安徽布政司晏斯盛《改建府署记》(清乾隆《颍州府志》卷之九·艺文志)记述:“颍之州署,即宋聚星堂也,升府后为府署”,并勉励知州再现“聚星堂之盛事”。清雍正十三年(1735)颍州升府,首任知府卢见曾(字抱孙,号雅雨,山东德州人),十分崇敬欧公等贤守,常与宾客宴饮唱酬于“聚星堂”。康熙丙戌(1706)进士吴茂陵(颍州人)曾参与宴集活动,作诗《聚星堂公诗呈卢太尊》《聚星堂公宴诗呈雅雨卢太尊》等。清乾隆二十年(1755)《阜阳县志》、清道光九年(1828)《阜阳县志》均有“聚星堂”建在宋代颍州府衙(曾为州衙,又为县衙)之内的记载。直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阜阳县志续编》(卷二·建置志)仍有记载,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员公署)办公地址:“计大门三间,仪门三间,大堂五间,库房三间,东厢房六间,二堂三间即宋代聚星堂故址”……。
从上述旧志延续记载可以确认,北宋欧阳修所创建的“聚星堂”,始终作为历代颍州(府县)衙署的“二堂”而屡经修缮保护下来的。“聚星堂”不仅是一个建筑载体,一个方位地点,在它身上还镌刻着欧、苏两代文坛盟主雅集文燕的深刻记忆,而且是颍州最具盛名的文化符号,是颍州名流荟萃、文化昌盛的象征,体现了后人对先贤精神的传承、景仰和缅怀。民国三十二年(1943),阜阳著名书法家王新吾(名鼎昌)为阜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大门题写榜书“欧苏旧治,淮泗名区”。建国后的1957年,“阜阳专署办公楼”在北关旧衙署地域兴建竣工。2018年“阜阳专署办公楼”被列为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在阜阳专署公大楼旧址后的地域,即为原宋代“聚星堂”故址所在地无疑。
继北宋年间欧阳公创始“聚星堂”之后,阜阳历史上曾出现了多个含有“聚星”字样为额名的建筑或教育机构。如清乾隆十六年 (1751)阜阳知县王鐄(字长乐,陕西咸宁贡生,乾隆十三年任),重修坐落于金鸡嘴文昌阁处“清颍书院”,并将西院创为“阜邑(阜阳县)士子肄业之所”,名“聚星学舍”(聚星书屋);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县饶元英在北城韩家巷北“社仓”处(房屋三十余间),增购民居十余间,计四十余间,并仿欧阳公“聚星堂”之意创立“聚星书院”,即后来的聚星学堂、阜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简称县高)、北城小学的前身。还有清道光九年《阜阳县志》所附《湖上胜迹图》显示额曰“颍滨星聚”(在望佳桥之北,会老堂之南)的历史建筑。
由于这些古代建筑和教育机构的名称中多含有“聚星”(或星聚)二字,往往容易使人走入误区,或发生“张冠李戴”等现象。
沧海桑田虽多变换,而欧公守颍所创建的“聚星堂”,苏公守颍燕集处的“聚星堂”,其遗址始终就在欧苏守颍的旧治内,而不是在其它地方。我们不应误传错记颍州的著名文化符号“聚星堂”。而坊间所传“聚星堂”在阜阳北城小学内的说法纯属错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