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明万历年间“刘公祠”曾在颍州南门瓮城内
2023-04-23 16:34:00来源:神羊在阜阳

坐落于阜阳市北城西北隅的“刘公祠”,也称刘武穆公祠、刘太尉祠、刘锜庙,又称刘侯祠、报功祠等。金人统治时期,颍州不可能存在纪念抗金英雄刘锜、陈规等人的“刘公祠”。阜阳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明正德《颍州志》没有“刘公祠”的记载,该志在编纂时参考了《元志》(元代或有颍州志)等,说明元代颍州尚没有“刘公祠”,或换个角度说,在此前颍州并没有“刘公祠”纪念建筑。

  人所共知,明嘉靖十二年至十四年(1533-1535)间,颍州通判吕景蒙在南城大十字街西南的原“欧阳文忠公祠”内创设了“刘公祠”,易其祠匾额为“报功”,匾其堂为“全胜”,这是颍州方志最早记载的“刘公祠”。但后在明万历年间“刘公祠”移建于颍州南城南门瓮城内的一段历史却鲜为人知。

  据明万历《颍州志》记载:明万历十七年(1589),颍州按察分司兵备道佥事王之猷(yóu),在南城迎薰门(南门)瓮城(月城)内重建了“刘公祠”,并在春秋上巳(sì,农历三月三)日祭“祀宋太尉刘錡、顺昌知府陈规,通判汪若海等,以顺昌功也。”(明万历《颍州志》卷上·九卷·祀典)

  王之猷(?-1600),字尔嘉,号柏峯,山东新城县(今桓台县新城镇)人,贵州布政司左参议王重光第七子。万历五年(1577)王之猷考中丁丑科进士,授平阳府推官。万历年间,凤阳等处大侵(严重歉收,大饥荒),民群起啸聚为盗。十七年(1589)六月,擢升王之猷为河南按察司副使整饬颍州兵备(治所在颍州,提督庐、凤、淮、扬四府)。在任上,议赈,议蠲,施糜粥,平粜价,事事有法,于是相戒不为盗,而独戮其渠魁(首领)数十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王之猷晋浙江按察使,仍镇淮扬,诘奸戟暴,政务便民,节义所关,奋不顾身,有烈丈夫风。万历二十八年(1600),王之猷积劳成疾卒于任上,朝廷赐祭葬,地方文庙崇祀乡贤。王之猷在任上磳作楷书《刻大明律集说序》(日本藏)。

  后因明崇祯年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统治风雨飘摇,为适应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形势,约在明崇祯八年(1635)前,颍州官方将位于迎薰门(南门)瓮城内的“刘公祠”(即报功堂)内移建于北城西北隅城墙上,从此“刘公祠”作为垣上建筑,镇守着颍州古城,护佑着城内百姓。

  “刘公祠”,始建至今已有480余年的历史,是颍州官民为纪念南宋抗金英雄刘锜、知府陈规、通判汪若海,副将军赵樽、耿训、韩直、许清、阎充和义勇曹成等将士浴血奋战取得顺昌府大捷而建的专祠,也是弘扬和赓续民族气节,抵御外辱、抗击侵略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


上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阜阳历史上的东湖与西湖(三.. 下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明朝文庙废孔子像波及颍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