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阳市南城文德街和贡院街相交的十字街口,其西侧有个碾盘街。早年此巷无名,东南侧有道通往巷西城墙边大水塘的明沟,明沟两侧居民被沟水阻隔、隔沟相望,来往绕道,颇为不便。后来,当地有位积德行善、修桥补路的好心人,把自家的一个大碾盘捐献出来搭在明沟上为桥,久之此巷称为“碾盘街”,也称“碾盘桥”(民国《阜阳县志续编》卷二·建置志)。
在碾盘街(桥)的西头,张姓居民宅院中生长着一株130余年树龄的枣树。树高10米,胸围约163厘米,一个人搂不过来。枣树为张姓居民先辈所植,品种为圆润脆甜的铃铛枣。这株树干遒劲虬曲的枣树,沐浴了百年风雨沧桑,经历了老街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魏野畴领导的中共皖北特委在阜阳城开展地下工作的历史。颇有意趣的是,这株枣树根系发达,树根蔓延到街巷的南北两侧,又生发了同根的两株大枣树,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名句。目前,这株百年树龄的古枣树已被列为国家三级古树挂牌保护。
阜阳早期共产党员吕盘铭的寓所就在碾盘街(桥)西头,是一处三进院房的四合院,抬头就能望见这株百年老枣树。吕盘铭,阜阳城东插花庙附近吕寨人,武汉师范毕业后在“阜阳县立初级中学”(阜阳市第三中学的前身)当老师并负责学校总务工作,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加回家乡插花庙做农运工作。1949年在“阜阳联合中学”(现阜阳市第三中学)任教导主任。吕盘铭同志为皖北特委在阜阳城区的秘密活动和阜阳“四•九起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风险无处不在。为安全起见,皖北特委机关驻地和特委书记魏野畴的住处经常变动。当时在阜阳城内有三处开展地下工作的联络点和住宿地点:一是贡院后街刘上台巷中共党员马昌实家,代号“万德盛”。现鼓楼小学院内,2007年4月建有中共皖北特委机关遗址纪念碑,列为阜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是北城老北关鼓楼北韩家胡同内的张泽普家;三是碾盘街地下共产党员吕盘铭的寓所。
魏野畴在城内开展秘密活动时,通常居住在吕盘铭在碾盘桥的寓所。在这里,魏野畴给中共中央写过工作报告,派胡英初、刘贯一等同志在马实昌家油印《皖北通讯》,又派人到寿县、霍丘等地取得联系,并将中共阜阳支部扩建为临时县委,由乔锦卿任书记,吕盘铭同志是委员之一。由于吕盘铭在碾盘街寓所的面积比较大,几次大的重要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3月28日,魏野畴在碾盘桥寓所召开了特委扩大会议,震撼皖北的1928 年阜阳“四·九起义”暴动计划也曾在这里酝酿,并决定4月下旬或5月上旬举行起义,魏野畴任皖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指挥。后由于敌强我弱及叛徒告密,武装起义被迫提前举行,而最终失败,魏野畴等一批革命志士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