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自古为酒乡,酒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约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临泉宫庄遗址出土的红陶鬶残片,是目前阜阳境内发现年代最早的酒器残件。此外,在临泉台阳寺、九槐、费子街、老丘堆遗址,阜南丁王庄遗址,太和倪邱遗址,颍东岳家湖遗址等大汶口文化遗存中,也发现有红陶鬶酒器残件。阜阳境内还出土过许多商周酒器,如阜南县朱寨镇润河湾出土的商代铜尊、斝、觚、爵等,从酿酒之器到盛酒之器,从舀酒之器到温酒、饮酒之器无不俱备,说明酒是古代阜阳人日常生活和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之物。
01
酿酒业自古发达
唐宋时期,阜阳酿酒业进入昌盛发展时期。宋时,由于官方采取垄断酒业的做法,阜阳的酿酒作坊主要集中在官衙控制区内,酿制冠以官库称号的军厨酒,又称兵厨酒。当时,阜阳出产的兵厨酒属上等佳酿,屡见史家记载。民间私营酿酒业虽受到官方禁酒政策制约,但仍保持一定生产规模。星罗棋布的酿造作坊和家庭作坊,几乎覆盖阜阳全境。
宋致和元年(1054年)五月,欧阳修知颍时作了一首《食槽民》的诗,表达对宋王朝官员既借酿酒专卖取利、又终日饮酒作乐,而种田百姓无米下锅、只得买糟食度日的愤慨。此诗从一个侧面佐证了阜阳酿酒历史的悠久。欧阳修在给儿子欧阳发的信中赞美了颍州美酒:“酒则绝佳于旧日。巨鱼鲜美,虾蟹极多,皆他郡所无……”由此可见,当时的颍州美酒对欧阳修又有着怎样的吸引力。此外,晏殊、苏轼、梅尧臣、苏颂等历史名人都曾留下过歌咏颍州美酒的诗篇。
明朝建立后,比较重视发展农业,让百姓休养生息,推行“其移无田者于有田处就耕,庶田无荒芜,民不游食”的移民屯田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状态逐渐好转。明朝中期,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促进了阜阳酿酒业发展。当时,百姓饮酒成为常事,无酒不成席的民俗逐渐流传开来。
02
酒文化博大精深
阜阳酒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反映在酿酒方面,也体现在餐桌礼仪和敬酒规矩方面。
阜阳的酒桌上,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小酒蛊。酒宴上,主客依次坐好,主人斟酒不能倒太满,有“酒七茶八”之说,意思是酒只倒七分满,倒多了被认为是欺负人。然后,主人向贵宾敬酒,再向众宾客敬酒。主人敬完酒后,贵宾和众宾客向主人回敬,宾客之间也要互敬。别人敬的酒一定要喝干净,否则会被视为不尊重。一轮喝过后,开始吃菜。然后,开始互相敬酒。
在无酒不成席的阜阳,亲朋相聚小酌几杯时喜欢划拳,以增加喝酒乐趣和热烈气氛。
划拳,也叫“来拳”,属于民间酒令中的手势令,饮酒时助兴的游戏,“劝君更尽一杯酒”的一种方式。划拳的规则是,俩人一起出拳,同时喊出一个数字,谁喊的数是俩人出的拳数之和,谁就赢。要是俩人喊得都对或都错,那就继续“划”下去,直到一对一错,分出胜负。但是,各地对划拳(猜枚)的讲究和规矩不尽相同。比如,两人刚开始划拳时,有的地方喊两个“好”,有的地方喊一个“好”,或称为“一好二到”,以示尊敬,并伸出大拇指和对方的大拇指见面,按辈分喊哥俩好或爷俩好。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变快,加上划拳不卫生、大喊大叫也不文明,猜酒令逐渐受到冷落,已很难看到此“景”了。
03
一言难尽鱼头酒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鱼不成宴。酒桌上,当一道鱼菜上桌时,总会提到“鱼头酒”。在民间,“鱼头酒”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和讲究,宴请宾客时,通常要上一条鱼,作为一道主菜——意味着“年年有余”。酒席上,鱼头对着谁,谁就要先喝酒,鱼尾对着谁,也要陪着喝酒。然后,喝鱼头酒的客人先动筷表示谢意,意为剪彩,此后其他人才能动筷吃鱼,为酒宴增添了很多乐趣。
在阜阳,鱼头摆放时一定对准席中最尊贵的客人,客人要喝三杯酒,否则会被认为对主人不尊重,这就是喝“鱼头酒”。有关“鱼头酒”的来历,传说宋绍兴十年(1140年),刘锜率两万余官兵去东京任副留守,途经顺昌(阜阳)时,得知金兀术率10万金兵侵犯顺昌。为让顺昌百姓免受金军涂炭,决定和知府陈规一起死守顺昌城。此役,刘锜以两万兵力,击败金军十万人,震惊了宋金朝野,鼓舞了南宋抗金将士斗志。
庆功宴上,通判汪若海,副将赵樽、耿训、韩直、许清、阎充和义军曹成等官兵聚集在一起。厨师用刚从颍州西湖打捞上来的鲜鱼做了一道糖醋鲤鱼,鱼头正对着刘锜。知府陈规说:“刘太尉,鲤鱼跳龙门,鱼头当先。此次,刘太尉两万兵力破金兵十万,并取得大胜,请让我敬太尉三杯酒!”听此言,刘锜喜上眉梢,三杯酒一饮而尽。这个饮酒方式后来流传到民间,逐步演变成风行的喝“鱼头酒”了。
后来,阜阳人宴宾时以“鱼头酒”助兴,花样越来越多。上鱼时,主人或招待者有意将鱼头朝向桌上辈分最大、职务最高或是贵宾的人摆放,由他带头喝酒吃鱼。要是有人没等鱼头对着的人发话就抢先动筷子,便会被人耻笑为不懂规矩或没见过“世面”。随之演变而来的民间酒俗,被称为“鱼头酒”,就是想让大家多喝几杯酒,以助酒兴而已。
眼下,随着新的交通安全法规落地实施,“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新酒风,已成为阜阳人的普遍共识,与喝酒有关的“节目”和“仪式”也变得更加简单、更加文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