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剪纸是安徽阜阳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融合了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以传统多样的题材、丰满严谨的构图、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纯朴的艺术特色而享有盛誉。
壹
历史源流
安徽省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巾冒、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阜阳剪纸善于运用粗细线组合,阴阳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国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纤巧秀丽的风格,形成了刚柔兼备、节奏和谐、朴实优美的地方特色。
阜阳很早即有剪纸出现和应用。从现存资料看,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兰桥会”、“牧笛”、“祭塔”等,都是清代的阜阳剪纸,作鞋花、袜底花之用。作品构图简洁、形象生动,剪口清晰,想象丰富。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土生土长,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周围环境。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祝寿送礼,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妇女们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的花样,也喜欢用剪纸作底稿。朴素的审美观,形成了艺人剪纸风格和作品内容。
1978年以来,阜阳剪纸相继在合肥、上海、南京、北京以及日本东京等地展出,之后,又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
贰
艺术特色
剪纸的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单色和彩色两大类,南北剪纸又因风格各异而有所不同。手法主要有剪、刻、撕,使用的工具主要为各式剪刀、刻刀、蜡盘等,纸张多为红色和其他色的宣纸或特制色纸,色彩纯正。
阜阳剪纸兼有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其作品有单色的、填色的、染色的,有粗壮单纯的、细致精繁的,还有借鉴西洋绘画的线条组合形式的。绚丽多彩,百看不厌。
叁
传承代表人物
20世纪80年代,以程建礼为代表的剪纸艺人,吸收了南方蜡染艺术风格进行创作,作品风格古拙雄浑、大气磅礴、寄情传神,在全国剪纸中有较大影响。代表传承人物有程建礼、刘继成、葛庭友、吴青平、程兴红等。
▲国家级传承人程兴红剪纸
01
葛庭友
现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工匠、安徽最美志愿者、阜阳市第十三届拔尖人才。自幼受母亲鞋花剪纸和外公木工雕花的影响喜爱剪纸、书法、泥塑、雕刻、草编等艺术。剪纸从师于剪纸艺术家贾培秀和刘继成老师,三十多年,勤耕不辍。剪纸不用绘稿,操剪即成,作品夸张质朴、简洁厚重、富有时代气息。作品参加全国展览并多次荣获大奖。
多年从事剪纸保护、研究、传承、创作工作,把阜阳剪纸带入了中小学、幼儿园、少年宫以及阜阳师范大学进行广泛传承,培养了大量阜阳剪纸新人。多年坚持文化下基层,走进乡村、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剪纸活动,为阜阳剪纸的传承与普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编写有《当代阜阳民间剪纸》《阜阳民间剪纸技艺》《颍州剪纸》等多本阜阳剪纸书籍。
02
吴青平
阜阳剪纸的巅峰人物朱英和程建礼,分别代表了精细刻法和随意起剪两种风格,两位老人过世后,将这两种风格融为一体的人是两人共同的女弟子——吴青平。
阜阳剪纸研究会秘书长吴青平致力于抢救、宣传、传承和发展阜阳剪纸,在阜阳民间美术研究室的指导下于2004年成立“青平坊剪纸工作室”。
“青平坊剪纸工作室”汇集了阜阳剪纸界的精英,对阜阳传统剪纸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创新。为推进剪纸事业的发展,举办了多期剪纸学习班,多次获得全国剪纸大奖。
肆
传承保护
阜阳市的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2008年阜阳剪纸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界首市及颍州区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阜阳剪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