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颍河与泉河 为何分不清
2023-04-19 10:31:00

颍河与泉河 为何分不清

汝河(今泉河)、颍河,在汉、唐、宋三代,承担着南方富庶之地物资运往京师的水上运输重任,为古代中国经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文化的断层、河道的迁徙、黄河的窜乱、地名的变更和消失,使得这两条河流的名称、尤其是阜阳境内的名称存在着近800年的错名、乱名现象。个中原因如何,又发生了哪些故事,这里为您一一揭开谜底。郦道元记录了颍河走向北魏大地理学家郦道元,为官清正,执法严明,学问渊博。他担任鲁阳太守时(504年-512年),开始接触和搜集各个地方的名山大川、人物故事,为日后撰写《水经注》积累素材。公元515年,郦道元被罢官,开始创作《水经注》,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复职之前写成,前后用了近十年时间。

《水经注》把全国各地的水系、水道都记录下来,并把这些河道及其经过的城市、村镇发生的故事、典故都尽量记录下来。这样,每条河道的轨迹就不再是枯燥的地理记录,而是活生生的人文历史了。因此,《水经注》成为一部独具一格的人文地理学宝典,是后人研究历史地理不可或缺的经典巨著。

《水经注》记录的颍水,与《汉书·地理志》勾勒的颍水走向完全相同,就是从河南嵩山少室山发源,东南流经登封、禹州、临颍、漯河、周口、项城、沈丘,进入安徽境内,经界首、太和、阜阳、颍上流入淮河。古今地名、区划、建置不同,但是河流的走向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水经注》似乎已经给颍水划定了“标准河道”,后世只要按照书中的描述称呼它就是了,这应该不是问题吧?否!河水匆匆,它并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也不会告诉我们;而这么长的一条大河,跨越多个地市(州郡)级政区,在口语与官文脱节、又没有普及性地图的情况下,颍河错名、乱名的现象还是发生了,而且一错就是几百年。

01

宋朝人把泉河当成了颍河

《水经注》虽然是地理学权威著作,但是,由于记载的地名与后世有很多不同,后人读起来非常吃力,近代以前又没有历史地理工具书可供参考,所以能够研究的人并不多。唐代虽然有人研究《水经注》,但大多是摘取其中描述山水的华丽辞藻,极少深入研究其中的地理。五代战乱,都忙着打仗,连圣贤书都很少有人看,何况艰涩难懂的《水经注》?到了宋朝,搞文学创作的多,潜心钻研学术的少,学者中真正能读懂《水经注》的寥若晨星,《水经注》一书几乎绝迹。这种情况下,颍河的河道又出现了错误——这次是真正的、毫无根据的错误:把泉河当成了颍河。

宋代曾任颍州知州的知名人士先后有蔡齐、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等。误泉为颍有确切证据的,就从晏殊知颍州时开始。

晏殊于庆历四年(1044年)任颍州知州期间,建有一座清颍亭。据正德《颍州志》记载,这座清颍亭在城北。城北是泉河,而亭名“清颍”,显然是把泉河当成了颍河。

晏殊之后,欧阳修在颍州太守任上、直到他病故于颍州,写下大量关于颍州和颍州西湖的诗词。其中多次提到颍东、颍上、颍尾等字眼。如:行当买田清颍上,与子相伴把锄犁。鹿车终自驾,归去颍东田。

决计不宜晚,归耕颍尾田……从欧公归老颍州,终老颍州的史实来看,欧公笔下的颍水其实指的是泉河。我们知道,老泉河在今颍泉区坎河村折向东北,形成一段近于南北走向的河道,欧公置产在今阜阳市颍泉区生态园西部,在泉河南北走向河道东侧。这一带至今仍有欧阳修后裔居住。这就是“归买颍东田”的明证。至于欧公笔下的“颍尾”“颍上”也绝不是颍河入淮处的颍尾,而是指泉河入颍处,泛指泉河下游、颍州城北一带。苏东坡在任颍州太守时,写的《泛颍》诗,非常准确地描述了当时的泉河: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新中国成立前的泉河,上游直到临泉西界,都是较直的河道,这就是诗中的“上流直而清”,从城西坎河溜起,泉河折向东北,流到白庙集西,又折向东南,在老城西北角折向东流,这就是“下流曲而漪”“绕郡十余里”。其实,苏东坡笔下的颍水就是今天的泉河。

02

正德颍州志用地图坐实了“颍河”

在元人所修《宋史》里,与顺昌大捷有关的一些人物传记,如《刘锜传》《陈规传》《汪若海传》等,都把泉河错记为颍河。但是,这些错误的根源却不在《元史》的编者,而是南宋绍兴十年随刘锜参加顺昌保卫战的杨汝翼。在他的《顺昌战胜破贼录》中,有颍河,也有“小河”(泉河)。其中,记载金兵进犯和撤出顺昌城时,都是从城北过的颍河。虽然当时的颍河是从城东北角折向东流,但折向东流处在最东北角(今泉河北岸仍有残存河道),也就是说,金兵不可能通过颍河的东西向河道到达或撤出城北。所以,这里的“颍河”和“小河”,都是指城北的泉河。

今天的泉河,当时是叫颍河还是泉河,或是小河,太费神费力,弄不好还会弄错,产生争议。如果有一张当时的地图,直接画出来哪条河叫啥名,直接说明问题,那不就简单了吗?好,地图来了——

明朝成化年间,同知(知州的副手)刘节编纂了一部《颍州志》。由于没钱出版,刘节去世前交给了他的学生、浙江按察司佥事、颍州人储珊。正德六年,储珊对内容进行付印,所以,这部书就叫“正德《颍州志》”。1963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书影印出版,题名《正德颍州志》。在这部书前的《州图》上,清清楚楚画出了“颍河”。对照现在的地图和地理实际,我们知道这里的“颍河”,其实就是现在的泉河。由此可证:由宋至明,至少在官方文书和史书中,都是把城北这条河叫作颍河的。

但是,这张地图上那条南北走向的河不再叫颍河,而是成了“旧黄河”,在正文中又叫“黄河”“小黄河”,这和宋代官方的称谓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金国灭亡的时候(1234年),蒙古军扒开黄河大堤,水淹宋军,宋军溃退,蒙古兵急于进攻西亚,也不堵塞决口,任由黄河泛滥南下。蒙古兵决黄河处在开封,黄河水淹过开封后,就沿着古鸿沟直扑陈州(河南淮阳),又借颍河故道直下颍州,从三里湾通过下游的颍河入淮河。颍河走三里湾而不再经过城东北角,就是在那时形成的。直到元朝末年,上游的黄河水才改道流入涡河。但是,颍州一带的地形地貌甚至水质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陈州到颍州这一段颍河已经被黄河所夺,所以这段河流叫“旧黄河”。


上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 |阜阳剪纸 下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南宋“以少胜多”一战发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