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非遗活力迸发 千年民俗大放异彩
2025-10-15 16:06:26作者:陈陈来源:区文旅局

近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的肘阁民俗表演在夜晚的宋街大放异彩。

夜晚宋街的街头人头攒动,接踵摩肩,大家的脚步随着铿锵的音乐,舞动的身影向前移动。原来这里正有一场来自颍州区袁集镇的省级非遗项目肘阁在精彩上演。表演中,深受人们喜爱的人物形象白娘子、小青、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法海等人物形象由一个个可爱的小朋友装扮而成,他们动作娴熟,身穿精美服饰,站在支撑铁架上把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这一传承数百年的古老非遗项目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颍州肘阁是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独具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民俗舞种,保留了驮歌的原始风貌并为抬阁高空表演奠定基础,在沿淮民舞演变中具有过渡作用。据老艺人口传,其形成于清代中期,由祖籍颍州袁集的民舞大师王醒在驮歌基础上改革创新而成,发源于颍州袁集、阜南朱寨一带,流传中心区覆盖阜阳南部县区并沿淮水传播至凤台、寿县、蚌埠及河南等地,是深受两省沿淮群众喜爱的古老艺术形式。其代表性传承人李德明、李洪涛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肘阁表演塑造的艺术形象多取材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历史名著和传统戏剧节目。近几十年来也补充了一批充满现代生活气息、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节目,很受群众欢迎。肘阁演出器具简单,主要有用于固定支撑上位演员的铁架,让高空演员上下用的铁钗及相关戏剧人物服装等。肘阁演出的伴奏乐队一般由5—6人组成,使用乐器有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钗等。

肘阁作为颍州区几百年来保存至今的一个独具魅力的地方剧种,保留了已几乎失传的驮歌的诸多表演技巧和较原始的风貌,又开创了后世抬阁高空表演技巧的先河,在三个传统民俗舞蹈前承后续演变过程中,肘阁起着极为特殊的过渡作用,因而也较为形象、完整、生动地体现了颍州民舞传统文化的原始风貌与固有特色,是今天研究颍州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活标本”。

上一页:没有了 下一页:2025阜阳斑马音乐节激情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