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国民党政府在阜阳设立第十四绥靖区,由中将李觉担任司令兼行政长官公署主任,指挥协调驻守阜阳城的新编第74师。当年7月,阜阳周围的县城亳县、太和、涡阳、蒙城相继被解放,解放军实现了对阜阳城的战略包围。李觉及所属形同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感到时时有被解放军围歼的危险。于是在7月27日晚上9时,趁着风高月黑,弃城逃窜。不日我人民解放军四分区部队进驻接管阜阳城,设城防司令部,从此阜阳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至8月10日颍上县城解放,宣告阜阳地区全境解放,结束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阜阳建置专员公署(属皖北行署),辖阜阳、太和、亳县、涡阳、蒙城、颍上、阜南、临泉、凤台9县,及界首、阜阳、亳州3市。各县市均成立各级党委政府。
在阜阳全境解放之初,社会形势尚不稳定。主要危害是土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与各类反动会道门首领5个方面的反革命分子,他们相互勾结,密谋策划暴乱,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破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而各地粮库重地则成为重要的攻击目标。如1949年上半年,洪河沿岸反动会道门与“小炮队”裹胁4000余人,策动反革命武装暴乱,杀害区乡干部,攻占于集、公桥区政府,抢劫粮库公粮200多万斤;蒙城反动天门道首领裹胁5000余众,攻打望町区,区委副书记、区长以下22人被杀害,粮库96万公斤粮食被抢劫。乾坤道首领于蛮子等在阜阳马店、枣庄、口孜等地组织会道门暴动,哄抢国库(粮库);颍上县江口区反动会道门白莲教数千人暴乱;1948年至1952年,太和县倪邱、旧县、李兴等处的反动会道门先后11次阴谋暴动等等。
这些反革命分子裹胁大量群众参加暴动,重点是杀干部,夺政权,抢仓库,夺公粮。我人民政府和驻军分区,加强了独立团、县大队、区小队和公安局的力量及协调配合,加强了重点机关单位和部位的防范。为防止和粉碎反革命分子和阶级敌人的阴谋破坏,将各级粮库列入重点保卫对象,粮库工作人员按规定配有护库枪支弹药。原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邓建设主任珍藏着一张“1951年9月22日,太和县税黄支库全体同志合影”的黑白照片,头排中间着浅色衣服者,为邓主任的父亲邓进,时为税黄支库仓库主任。照片上的8名工作人员有6人持有6支“盒子炮”(又称盒子枪、驳壳枪等数10种名称)。据说还配有步枪等武器,因不便携带就没有在照相时展示。这张泛黄的老照片,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特殊时期复杂的历史背景,也说明了保卫粮仓安全的重要性。
建国初期,实行区、乡、行政村制。太和县设城关、洪山、茨谷、赵庙、新集、光武、税黄、原墙、李兴、板桥10个区,县粮食局对应设有10个区粮库(县支库)。据邓建设主任深情回忆,他父亲讲过这样一个与粮食保管相关的小故事:解放初期,父亲在太和县税黄区(后为税镇镇)粮库当主任。由于那时的干部多是工农出身,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识字也不多,通常汇报也不像现在动辄要写上洋洋万言的文字材料。而每次进县城开会汇报工作都很简要,除了口头汇报工作要点,最务实的做法是,领导要求他把各种粮食都抓上一把带上,领导对他带去的粮食有个“三段式”:即搓一搓(干不干净)、闻一闻(有无霉变)、咬一咬(是否干燥)。这种办法虽略笨拙,却是实在得很,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