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也叫钟鼓楼、“谯楼”(qiáo lóu)。据颍州旧志记载:谯楼,在州城中衢(qú音,四通八达的大路),原系宋、元时子城(子城,多为官府所在地)的旧南门,以谯楼为界分南城(罗城、大城)与北城(子城、小城)。明洪武九年(1376),颍州军事机构颍川卫指挥佥事李胜将军在砖甃北城,将鼓楼改造成为一座砖石木混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墩台高约8米,略高于6米多的城墙。台顶外沿周有如齿状的凸凹豁口“雉堞”(zhì dié,城垛),内沿置以“女儿墙”(内侧起护栏作用的防护墙)。高大的筑台中部开有一孔券拱式门洞,墁铺青色条石,用于车马通行和行人过往。台基海墁(城墙顶部的平面)上建筑有砖木结构、三楹两层重檐式歇山顶城楼,四周回廊,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悬有铜铃,风吹铃动,响彻数里。远远望去,鼓楼规模形制宏大,巍然壮丽,是古代颍州城登高远眺、俯览古城布局风貌和迤逦风光的一处绝佳胜景。
位于古颍州中衢的钟鼓楼(作者李伯英)
钟鼓楼是颍州古城的制高点和标志性建筑。楼上置武庙,祀关帝。据《重修鼓楼神像记》(清顺治《颍州志》)记载:鼓楼坐北面南。南面城门孔洞上方镶嵌题额曰“镇颍楼”三字,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颍州知州祝彦题写。祝彦,字元美,山阴(山西朔州市辖县)人,万历元年(1573)举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颍州知州孙崇先重修鼓楼神像,并勒石《重修鼓楼神像记》,挥毫题写“颍川重镇”四字匾额,替换下了原城楼上的“镇颍楼”匾额,同时题写“汝阴”二字匾额,镶嵌于鼓楼城门孔洞的北面墙上。鼓楼上高悬的“颍川重镇”门额,标志着颍州重要的战略地位。相传,宋金元时期,颍州鼓楼城门匾额曾为“颍州”或“顺昌府”字样。
钟鼓楼门前有东西流向的内护城河。内城河东经金鸡嘴内逶迤可达东北关黑龙潭;西经城隍庙南向西贯通迎祥观大塘,再向北过“望湖楼”右侧水门,入城西北隅的护城河。鼓楼门前建有跨水通南城的石桥,名“玉环桥”,后因桥面镶嵌有铁板,亦称“铁板桥”、“铁龙桥”。清道光八年(1828),居民李天爵省吃俭用,日积月累,将十多年来积攒的银两购买砖石重修了日渐损毁的“玉环桥”。
北宋副宰相的夏竦作《颍州莲花漏铭》
钟鼓楼,是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之一,为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古代,钟鼓楼主要是用于瞭望、报时或天文观测的高大建筑。钟鼓楼上多置铜鼓、铜钟、滴漏、日晷等用于测时、报时功能的器物及相关天文观测仪器,由州阴阳学官典术掌管。鼓楼上的计时设置——“滴漏”,又称“莲花漏”,由大科学家燕肃在唐人基础上创制,设计精巧,计时准确,景祐三年(1036)宋仁宗颁行全国使用莲花漏计时。英宗治平,燕肃任颍州知州时,立碑记述莲花漏制作和使用方法。北宋明道年间知颍州,后官至北宋副宰相的夏竦曾作《颍州莲花漏铭》,文中:“三百岁斗历改宪而异人出焉,今燕君其当之乎!”称赞燕肃是数百年才出现一个的奇人。北宋元祐六年(1091),任颍州知州的苏东坡曾高度赞扬过燕肃的功劳:“以创物之智闻于天下,作莲花漏,世服其精。凡公所临必为之,今州郡往往而在,虽然巧者,莫敢损益。”颍州钟鼓楼既是城市的繁华闹市和文化中心,又是城区的报时报警、天文观测中心,平时用于报时,战时用于报警。
民国二十七年(1938)抗战期间,日本军机两次轰炸阜阳城,鼓楼建筑遂被损毁,仅遗墩台及门洞。时有民谣:“四月二十五,轰炸颍州府,先炸西南关,后炸花鼓楼”(即鼓楼)。民国二十八年(1939),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拆城墙”时,因鼓楼上面的海墁(平台)放有悬置特大铁钟,用于报送时辰、空袭警报而幸存下来。当时城内流传着这样的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鼓楼大钟敲三下”(防空警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8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天,阜阳军民在鼓楼搭建彩楼,在楼前召开庆祝大会。50年代初,高耸壮观的鼓楼台基犹存,做为城区的广播宣传台和“火警台”使用。随着阜阳城市建设的发展,主政者决定拓修南北大街,开辟人民路等主要街道,古老的鼓楼被认为妨碍交通等缘故,于1954年秋季拆除,其砖土及东城墙金鸡嘴、文昌阁的夯土墙基渣土一起,都被推入鼓楼前一线的内城河和大塘,奠基成为今日笔直宽阔的人民西路。
屹立阜阳近千年的鼓楼被夷为平地后,曾经的鼓楼文化现象并没有在人们心目中戛然消逝,人们沉醉于鼓楼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以不同的方式追寻鼓楼文化的遗韵余音。我国著名山水画家李伯英(1913-1993),在80年代创作了“颍州十八景”国画,其《颍州鼓楼》以写实的艺术手法再现了昔日鼓楼的历史风貌。我市摄影家吴文法先生,1948年出生在颍州鼓楼脚下东侧的孟家大院。他虽已年届古稀,但对鼓楼、对北关老城充满着深沉的感情和眷恋,至今仍生活在阜阳老城区,2018年出版有记述自己一生经历的《鼓楼情怀》一书。
如今,阜阳古老的“鼓楼”一词,永远地定格在了史料和地名志中,老阜阳人的鼓楼情怀,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永久的记忆里。“鼓楼文化”像一泓涓涓的溪流,仍在日夜不歇地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