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东坡知颍州草书《醉翁亭记》始末
2023-04-30 07:28:00来源:神羊在阜阳

        北宋元祐六年(1091)闰八月后苏轼守颍州。十一月初,与他私交甚笃的挚友刘季孙(即开封府人刘景文,北宋大将刘平之子)自杭州经高邮西赴汴京,顺至颍州拜访苏轼,中途折经滁州,受滁州知州王诏(字景献,北宋大臣王举元之子)请托,向苏轼求书楷书大字《醉翁亭记》。苏轼认为“轼于先生(欧阳修)为门下士,不可以辞。”当即应允下来。

  《醉翁亭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北宋庆历六年(1046),被贬谪知滁州(今安徽滁州)时撰写的质文兼美、韵味隽永的千古名篇。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醉翁亭记》描述了琅琊山中景色之美和宾主游宴之乐,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遭贬谪后寄情于山水的志趣和与民同乐的思想,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历为世人所推崇。两年后(1048)的三月,由当地书法家陈知明(字退蒙)首次书丹刻石于亭上。

  北宋元佑六年(1091),滁州知州王诏(字景献,北宋大臣王举元子),悉知欧阳修的得意门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追寻先师的足迹在颍州任职,又见原来所立《醉翁亭记》碑石字迹镌刻褊浅,加之常有摹拓、风化致字迹模糊。为传承久远,欲改刻大字,遂托请经滁去颍的苏轼挚友刘季孙(刘景文)面请苏轼重写《醉翁亭记》。此时距离欧公过世已近20年,苏轼即刻应允,以示对恩师的尊敬,并于十一月乙巳,用庄重易认的楷书大字誊写了《醉翁亭记》。苏轼的字迹工整端正,劲健遒美,气韵连贯,方整而不板滞,笔画间透露出对其恩师的敬仰缅怀之情。

  其实,苏轼在正式楷书《醉翁亭记》之前,还有一帧草书稿墨迹,鲜为人知。据欧苏研究学者管笛《醉翁亭记研究》(黄山书社1999年5月第1版)考述:苏轼在正式书写大字楷书《醉翁亭记》碑文前,曾有一气呵成的默写草稿(即传世的草书墨宝《醉翁亭记》)。由于是默写时的急就草本,似有不尽达意之感。而在此后正式书写的楷书稿,与草书稿在内文及落款有了几处不同,说明苏轼发现了问题并及时作了修改。如原草稿跋文落款为:“元祐六年(1091)轼为颍州,而开封刘君季孙请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轼于先生为门下士,不可以辞。十一月乙未(即1091年12月23日)眉山苏轼书”。而楷书正式稿为:“元祐六年(1091)轼为颍州,而开封刘君季孙,自高邮来,过滁。滁守河南王君诏请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轼于先生为门下士,不可以辞。十一月乙巳(即1092年1月2日)眉山苏轼书”。苏轼这么一修改,增添了“自高邮来,过滁。滁守河南王君诏”之句,阐明了草书稿与楷书稿书写的时间(前后相差10天)、先后顺序,增加了求书过程,就把为滁人书写大字楷体碑文的缘由说得更为具体明确并无懈可击。

  中国书画史专家学者公认苏轼草书《醉翁亭记》为真迹无疑,多家正规出版社出版有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墨宝字帖,为后学全面研究学习苏东坡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令人遗憾的是,苏东坡在任颍州太守时的草书《醉翁亭记》墨宝,至今未被阜阳书法界所认可,也尚未写进阜阳书画史。



上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苏东坡诗赞颍州樱桃.. 下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不应忘记有功颍州文化的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