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蟹泉在今阜阳老城西北关外,隔西护城河与刘公祠相望。清代旧志史料均有类似记述。清道光《阜阳县志》(卷二·與地志)记载:“白蟹泉,在西门外半里许。深不盈二尺,大旱不涸,味极清甘。”清乾隆《颍州府志》(卷之一·與地志)记载:“西门外半里。深不盈二尺,大旱不涸,味清而甘,水中昔见白蟹,因名。”清代著名文人计东在《白蟹泉记》中记载:“里人数见泉中有白蟹二,光莹如玉,出入穴中,是以名泉。”后因黄河多次泛滥犯颍,白蟹泉的泉眼被泥土埋入地下2米多深处,官府在原址掘井至泉眼,仍名“白蟹泉”,并筑井亭竖碑记,成为当时颍州名胜之一。在清乾隆廿年阜阳《县城图》上,标有城西的“白蟹泉”和“神井”,在民国三十五年《阜阳县城厢图》,及建国后的《阜阳城市略图》上均有明确标注,说明“白蟹泉”古井颇具地标性,名气一直很大。我市著名画家李伯英绘有“颍州十八景”之《白蟹泉》图。(附:白蟹泉图片或画面)
白蟹泉的诞生还有一个版本。相传,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王莽追赶刘秀,刘秀逃到阜阳城西,因口舌干渴,一时又找不到水喝,刘秀气的把腰带摔在了地上,结果把腰带上的一对白蟹玉佩竟然活了,一转眼的功夫,这对白蟹钻进了泥土里,刘秀连忙剑拔寻找,才掘了几下,地下竟涌出一股泉水,清冽甘美。此后,人们为了纪念刘秀白蟹玉佩所衍化成的汨汨清泉,便称此泉为“白蟹泉。”
清康熙年间,颍州诗人刘体仁聘请将江南名士计东,来颍州城南刘寨家中教子侄读书。刘体仁(1617-1676),字公勇,号蒲庵,清代诗人。生而英异,少时聪明,五岁授《大学》《中庸》及《坡仙集》,过目成诵。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历官吏部考功郎中、刑部郎中等职。弃官从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孙奇逢讲学。有才名,精赏鉴,兼工鼓琴,善画山水。“凡一笔出,四方人竞传诵之”,曾在江、浙、鲁一带漫游,并与江南名士计东结为好友。刘体仁著有《七颂堂集》《颍记》《词绎》《识小录》《汇集汝阴先贤诗》等存世。《清史稿·文苑传》《安徽通志稿·人物传》载有其传。
计东(1625-1677),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字甫草,号改亭,苏州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顺治十四年举人。诗文有奇气,诗风亦颇倜傥跌宕。著有《改亭诗文集》。曾因遭遇奏销案被废黜,遂同游四方,结交贤士大夫,对客议论风发,时或激愤怒骂,人视为狂。清道光七年(1827),江苏巡抚在始建于北宋的园林——“沧浪亭”旁建“五百名贤祠”,将与苏州关的前贤哲人五百六十余人摹刻为“沧浪亭五百名贤石刻像”并嵌入祠壁。
计东为前贤之一,石刻像赞曰:“皇清举人计公东。筹南五论,见重史公,诗文馀技,遇穷益工。”2005年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有《沧浪亭五百名贤像赞》。
一天,风日清和,刘体仁邀计东等人同游西郊白蟹泉。“列坐以次,支铛涤碗,汲泉煮茗,味果甘冽与他水异。”事后,计东在颍州城南乡刘寨庄园内写下了名传于世的《游白蟹泉记》。他认为欧阳修说的颍州“土厚水甘”比扬州“大明井”的水还要甘美,即指颍州白蟹泉之水。《游白蟹泉记》被收录在清乾隆《颍州府志》(卷之九·艺文志)中。
后《古人笔下的安徽胜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一书亦收入。计东在颍州期间,曾为诗友《蓼花洲唱和诗集要》作序,为颍州知州喻三畏疏浚西湖、筑堤置闸、复建会老堂等前贤遗爱撰《颍州重复西湖碑记》。
有楹联大家撰有:“民淳讼简,土厚水甘,思颍欧阳留后序;未美此名,已尝其实,品泉甫草悟前情”的楹联。上联,是说欧阳修中年时曾知颍州,后来写下了许多诗篇怀念颍州,结集为《思颍诗》,并作《思颍诗后序》。在“后序”中有“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的话。下联,是说清初文人计东(字莆草),因应邀在颍州诗人刘体仁家做塾师,得游此泉,实地考察,取水煮茶品尝,写下了著名的《游白蟹泉记》。记中有“欧阳子(欧阳修)虽‘未美其名,已早尝其实矣’”之句。全联突出写白蟹泉,民风纯正纠纷少,自然环境优美,厚德载物人向往;以点带面赞颂颍州。作者独运匠心,用典恰如其分,不愧是楹联大家(张士忠《阜阳古今名胜楹联赏析》,见2017年3月26日《颍州晚报》)
后来,白蟹泉遗址被保护在一处私家花园内,修甃了八角形井沿,围墙壁上镶嵌石质《白蟹泉简介》碑刻。近年此处拆迁,但历史名井“白蟹泉”得以保留,将建亭立碑,恢复旧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