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祐六年(1091)八月二十二日,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太守,至次年二月底迁扬州太守。在颍州的半年时间内创作了有《泛颍》《聚星堂·雪》“知颍诗”70余首、词作《减字木兰花·春月》《浣溪沙·荷花》等8首。在词作中尤以《减字木兰花·春月》(春庭月午)最负盛名,至今还流传着这首词诞生的一段词坛佳话。
这件事,时为颍州签判的赵德麟记载在了《侯鲭录》(卷第四)中:元祐七年(1092)二月十五月,颍州官署内的“聚星堂”(二堂,欧阳修守颍时创建)前梅花大开,夜空明净,月光皎洁。苏东坡与夫人王闰之署衙院内散步,夫人不经意地说:“春月色胜于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色令人和悦。何如召赵德麟辈来饮此花下?”苏东坡听后十分惊喜地说:“吾不知子能诗耶,此真诗家语耳!”从不会写诗的王闰之,无意间说出一番诗意盎然的话,着实令苏东坡震惊不小,遂按夫人意愿派人召唤签判赵德麟、教授陈师道等前来聚星堂梅花树(蔷薇科杏属小乔木)下赏月赏花,饮酒赋诗。赏花雅聚的场景,教授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也有记载:苏公居颍,春夜对月。王夫人:“春月可喜,秋月使人愁耳。”公谓前未及也,遂作词曰:“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二月十五日,是民间纪念百花生日的传统节日,称之“百花节”“花神节”或“花朝节”,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赏花郊游。颍州衙署“聚星堂”前迎春绽放的妍丽梅花,在春月的映照下也显得分外精神。赵德麟、教授陈师道等辈的到来,更加平添了节日的欢乐的气氛。大家围绕着春月梅花的主题,先后赋诗。签判赵德麟作了《雪中惜梅》三首,苏轼则步其诗韵作《次韵赵德麟雪中惜梅,且饷柑酒三首》:
千花未分出梅余,遣雪摧残计已疏。
卧闻点滴如秋雨,知是东风为扫除。
阆苑千葩映玉宸,人间只有此花新。
飞霙要欲先桃李,散作千林火迫春。
蹀躞娇黄不受鞿,东风暗与色香归。
偶逢白堕争春手,遣入王孙玉斝飞。
苏轼所次韵诗三首的大体诗意是:在这个季节,冰雪已穷尽了肆虐摧残的手段,致使众多的花卉尚未开放,但在春风的吹拂下,冷雪开始融化了,而梅花依然盛开。天上的宫阙仙境虽有百卉千葩,而人间凡世此时唯有梅花最是美丽。梅花飞霙(如飞舞雪花),欲在桃李之先迎春争春。梅花作为俏丽的迎春使者,的确值得人们珍惜。大家畅饮着赵德麟所饷的洞庭春色酒(用黄柑所酿),如此娇黄醉美的色味,就是酿酒高手刘白堕的“春醪”美酒也是难以企及。有如此的美酒加美景,大家谁没有春天般愉悦的心情呢。
在酒酣耳热,气氛高涨之际,妻子王闰之充满诗意的那番话,还时不时地在东坡的脑海中浮现,遂以妻子的语意用“减字木兰花”词牌填写了《春月》一首: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译为今语:春夜的庭院中浩月当空,大家在堂前小酌,银光在摇荡的美酒上闪烁不定,好似优美的舞步,今人飘然欲仙。九曲回廊处,半落的梅花发出阵阵幽香,在夜空中飘荡。淡淡的云,薄薄的雾,如此春宵月色,正是年轻人及时行乐的佳境。不像秋天的月光,执着地照着离别之人,引两地伤情,让人倍感凄凉。
很显然,东坡的词是化用了夫人王闰之所说的“春月色胜如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色令人和悦”那番话中的意蕴。王闰之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引发苏东坡对春天、对青春与快乐的憧憬和思考。由此可见,真正的诗意,来自对生活的真实体验,王闰之远胜于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
东坡与爱妻王闰之琴瑟和鸣,她以东坡之愁为忧,东坡之乐为乐,时时处处在为东坡着想。这段词坛佳话也告诉我们,这首明丽动人的小词,完全可以说是东坡夫妇合作的作品,从这里也可以略略窥见东坡在颍州时期的夫妇生活充满如诗如画般的浪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