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明代衙门“藏身”城市中央
2023-04-09 13:13:00

颍川卫衙门档案

建筑时代:明朝初年

保护类别: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性质:官署

地址:颍州区解放北路西侧建设街北段

现状:阜阳县纸盒厂闲置厂房

明代“颍川卫衙门旧址”是阜阳市区8处“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坐落在老城精忠街(今建设街)。走在南北走向约有上千米的精忠街上,仿佛走进了穿越时空地历史隧道。

精忠街是因为阜阳人民敬重岳母教子有方,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敬重岳飞英勇抗金的英雄气概,在老街北头西侧建了一座“岳飞庙”而得名。在这条古朴沧桑的老街上,清代义仓、潘氏公馆、颍川卫衙门等多处明清风格的建筑渐次映入眼帘,由于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大多岌岌可危,显得破败不堪,令人产生一种隐隐的痛心感。通过接触附近居民,他们也颇有微词。多少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在文物遗存保护与老城拆迁改造这一矛盾纠结之中;多少年来,这些历史底蕴厚重并被文物专家视为无价之宝的明清建筑在风吹雨打中渐渐受到消蚀。这些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亟待加大保护,修缮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颍川卫旧址,坐落在精忠街东面,与西面的义仓相向而对。从外观看,颍川卫大院分为北侧的两层堂楼、东西两侧民国年间老式厢房和西北角的厨房,青砖布瓦,房屋高大,砖木结构重梁起架,整个布局形成一个完整的院落,是北方官署衙门的典型建筑风格。作为完整保存至今的明代军事机构遗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明代卫所制度的珍贵文物。

明代是个尚武的时代。军队、军事活动在国家、在民间,在政治、在社会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军队具有征伐、剿匪、治安、维稳、屯田、漕运等职能。明代在边关、沿海和重要军事要地设有众多的卫所,大者称卫,小者称所,是部队驻扎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驻军”或“营房”。各省一级设有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为一省之军事总机构,设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官员,统率其所辖卫所。都指挥使司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分掌地方军政、民政、刑狱。而各“都指挥使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

颍川卫下设所,每所120人。颍州城内有城前、城中、城后3所,加上营兵200名及卫军467名,总计颍川卫有兵约千人。颍川卫在军事上归河南都指挥使司统辖,在行政上则属于凤阳府管辖,并直隶南京。同一地方军、政分属不同系统,且分属两省,使之相互牵制制约,分别对中央负责,目的是有利于加强和巩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这是明代政治体制和军事建制的重要特征。

清初袭明制,在安徽省境内置卫19个,分别是:凤阳左、凤阳后、凤阳、风阳前、风阳中、怀远、寿州、长淮、泗州、宿州、武平、颍川、庐州、六安、安庆、建阳、宣州、新安、滁州。顺治七年(1650)增置凤阳右卫;十五年(1658)裁颍川卫。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将县和市辖区人民武装部改称兵役局,主要负责兵役登记、新兵征集和兵员动员等工作,1958年起又改称人民武装部。1955年,阜阳县兵役局曾在颍川卫原址办公,并从这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政治合格、身体健康的优秀兵员,为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做了贡献。文革时期在这里开办了集体性质的印刷厂,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印刷厂倒闭。
上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奎星楼! 下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北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