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陶澍颍州祈雨的故事
2023-04-08 14:40:00

在古颍州西湖会老堂里,保存着一块清道光十五年的碑刻,记录了清代名臣陶澍在颍州祈雨的故事。这块碑刻正面是由时任颍州知府的马志燮写的《祈雨临颍亭碑记》。

陶澍是清代名臣,字子霖,号云汀。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1779117日)生于湖南省安化县,卒于1839年,即道光十九年,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嘉庆七年进士,历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陶澍是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改革家,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是一位标志着封闭的、封建的古老国家走向开放,走向近代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他的培养和影响下,成就了林则徐、贺长龄、姚莹、魏源、左宗棠、林则徐等众多历史名人。《清史稿》本传记载,说他:“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尽其所长,所提拔的人多有大成。”不仅有不少人在他的栽培下成为方面大员,而且还有著名的改革派思想家,如魏源。其中林则徐和他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林则徐在陶澍六十大寿时,手书七律,表达了对陶澍的崇敬之情,诗曰:

    重镇南天半壁雄,良臣干国奏肤公。

    许身稷契经纶大,度世诠乔位业崇。

    孤宿联辉依北斗,海筹添算耀江东。

    廿年开府垂名久,才是平头六十翁。

《祈雨临颍亭碑记》说陶澍来颍州是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他来颍州是为了阅兵。《碑记》说,“向以两江总督统辖三省,开府建业,值军政,阅淮北军,驻节寿春,檄调各营赴行辕校阅为故事”,是说过去两江总督检阅淮北兵,都是驻节寿春,调各营前往检阅。“今督府、宫保、大司马陶云汀奉为阅兵大臣,谓颍郡要地,宜亲临校武。”陶澍认为颍州是要地,应该亲临检阅。《碑记》说“惟时郡邑大旱,民情惶惴,公斋宿行馆,晨则先诣南郊张龙公庙,升芗默祈甘泽”。那时,颍州大旱,民心惶惶,陶澍在行馆住下后,第二天一早,就在知府和县令的陪同下,到颍州南郊的庙里祈雨。祈雨仪式过后,他才来的军门,检阅士兵。《碑记》记载说,“越二日,微雨。次日,益以霡霂。又越日,大雨滂沱,遍及六邑”。陶澍的这次祈雨大见成效,不仅解决了旱情,还给颍州带来了大丰收。为了纪念陶澍祈雨,县令在颍州西湖为陶澍修建了临颍亭,以此为念。

颍州西湖之所以成为中国名湖,除了有宜人的景物之外,主要在于名人效应和文化底蕴,这里一亭一榭、一楼一阁都有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入,一草一木都汲取过文人们智慧的精华,尤其是唐、宋文化、欧苏文化对颍州西湖影响甚广。

宗教文化  景区内有建于北宋年间的铁佛寺,有建于明清时期的华佗庙、关帝庙、六一堂、聚星堂等佛教、道教寺庙,佛教、道教文化声名远播。   甘棠文化 颍州西湖古代有甘棠湖,历史十分悠久,北宋苏颂《补和王深甫颍州西湖四首》中有《甘棠湖》诗,甘棠文化的核心是以民为本,是政治文化,是为民所乐,为政从简的文化。晏殊、欧阳修、苏轼等历史名人和文学大家知颍州为颍州西湖文化增添了光彩的一笔,使西湖甘棠更加枝繁叶茂。颍州西湖有怀念晏殊的去思堂,是著名景点;“忽来湖上寻旧游,坐令湖水生颜色”描述了欧阳修知颍州时宏扬了甘棠文化,使西湖水也有了新的生命和姿色。 

 宴饮文化  颍州堪称饮宴文化、酒文化的故乡,商代龙虎尊、饕餮尊等八件青铜酒器均发现于颍州。颍州西湖自唐宋为送别之所,自然也成为游宴胜地,饮宴文化非常丰富。许浑写《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诗,既涉及到颍州西湖酒文化、饮宴文化,也涉及节令文化:“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皇佑元年,欧阳修知颍州时,所写《初至颍州西湖》诗,其颔联“柳絮已将春云远,海棠应恨我来迟”句,隐含的就是一次颍州西湖宴饮的故事。另外,他写《西湖念语》就是为西湖宴饮时,演唱他的歌咏颍州西湖的《采桑子》词所用。熙宁四年九月,苏轼、苏辙兄弟来颍州看望致仕后的恩师欧阳修,欧公在西湖设宴款待兄弟二人,这既是一次宴饮,又是颍州西湖一次值得纪念的文坛雅事。从颍州西湖诗词看,西湖宴饮雅集之事一直持续到清末。    

别离文化 颍州,地处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水陆交通十分方便。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南来北往的人们的必经之地,而风光宜人的颍州西湖就成了迎来送往的绝佳场所。现存最早写颍州西湖的诗篇就是一首离别诗。许浑写《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云:“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这是他从润州出发赴京城路过颍州所写,这是官吏之间的邂逅和离别。庆历元年,梅尧臣改监湖州盐税,秋后南下,途经颍州,遇魏兵部,游颍州西湖女郎台,写有《陪淮南转动魏兵部游颍州女郎台寺》诗。庆历六年,梅尧臣自许州入汴,就婚刁氏,乘船取道颍州回许,时值九月重阳佳节之际,这时的颍州知州晏殊置酒西湖之上,梅作诗数首。欧阳修知颍州期间,迎送宾客,常设宴西湖,诗词唱和,抒离情别绪。熙宁四年,苏轼赴杭州通判任,与弟弟苏辙一同到颍州看望致仕后的恩师欧阳修,与欧公欢聚二十馀日,分别时,苏轼作《颍州初别子由二首》,苏辙作《次韵子瞻颍州留别二首》。

 岁时文化  欧阳修歌咏颍州西湖的《采桑子》十三首的第六首,是写节日西湖的:“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清明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重要的自然节点,也便成为标准的自然时间,成为农事活动的指南。唐宋时清明既是祭祀节,也是踏青节,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欧公的词,为我们留下了宋代颍州清明、上已恍若隔世日的珍贵画卷,由此我们知道,西湖是宋代颍州清明、上已节最繁华的地方。在颍州西湖中写得最多的是重阳节,而且同时写到菊花。

四时文化  欧阳修在写颍州西湖四时风光的《采桑子》十三首词,其中有“春深雨过西湖好”、“群芳过后西湖好”、“荷花开后西湖好”三首写出了西湖四时变化之美。在历代诗词里另有写西湖四时风光的佳句,俯拾可见。

 泛舟文化  在颍州西湖游玩,最有情致的就是西湖泛舟,把自己融合在西湖的景色里。欧阳修写颍州西湖的《采桑子》十三首中,第一首就是泛舟诗:“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另有北宋苏轼、明未张鹤鸣、清代诗人程溶写的颍州西湖泛舟、西湖月夜泛舟的诗词。泛舟西湖,月夜泛舟成为游赏西湖的时尚。

 歌舞文化 颍州西湖有清宴,有四时美景,有欢乐的节庆,有优雅的泛舟,当然也离不开轻歌曼舞。唐代诗人许浑“一曲离歌洒一杯”传达的是颍州西湖的唐韵。宋代晏殊、欧阳修、苏轼在颍州期间,有官府专业表演团队。西湖歌舞发展成为儒家文化的弦歌为正,是礼乐教化,是文人雅士,是仁者智者的山水之乐。   

颍州西湖以诱人的幽林秀水,醉人的佳木野芳,迷人的古迹名胜,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湿地风情,向为历代名人学士所青睐。自唐宋以来,无数名公巨卿、政要文豪、僧尼香客、四方商贾纷至沓来,或观湖赏景,访古探幽,或刻碑建亭,顶礼膜拜,留下了无数赞美颍州西湖的诗词佳话。其中著名的人物有:许浑、穆修、晏殊、梅尧臣、欧阳修、苏轼、苏辙、党怀英、吕景蒙、屠隆、张鹤鸣、张鹤腾等。    

现代文人赞美颍州西湖的诗文屡见不鲜,自80年代颍州西湖开发建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著名的作家、画家诗人等先后来西湖考察游览。


上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历史上的颍州名人,你知道多.. 下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颍州西湖的“前世今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