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北宋政治家曾巩不曾知颍州
2023-04-06 18:15:00

  宋代承平百年,天下晏然。北宋时的颍州紧邻京畿,水上交通便捷,既是一处“优游燕闲”之地,又是许多初入仕途的官员向往的地方,还是高级京官贬官时的首选之地。蔡齐、晏殊、欧阳修、范仲淹(病故于赴任途中)、苏颂、燕肃、吕公著、苏轼等名人,都相继知颍州。

  长期以来,在阜阳不少的媒体文章中,皆讹传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巩曾任颍州知州或来过颍州。我市著名文史专家、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兴武先生经过慎密考证,确认并撰写了《曾巩不曾来颍州》的文章,发表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和当地媒体上,澄清了流传已久的错讹之说。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嘉进士。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七郡知州12载,颇有政绩。是著名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即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之一,有《元丰类稿》。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宋史·曾巩传》评价:其“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文词者,鲜能过也”。又说“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类,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

  曾巩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据《宋史·曾巩传》记载:曾巩嘉祐二年(1057)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北宋政治家曾巩为文“皆因事而发”,接地气,合民性,对当时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譬如粮食储备和义仓建设等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评述宋代义仓利弊的文章《义仓》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夫昔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者也,今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名而务于诛求者也。昔之义仓,务所以安之;今之义仓,务所以掊之。昔之义仓,则立仓于社,聚谷于众,年丰则取之,民饥则与之,不令而民从,不督而民劝,故曰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也;今之义仓,则有仓之号而无仓之制,有义仓之名而无义仓之实。诚能复隋唐之法而建其仓,探隋唐之本而行其义,则恤灾弭患、安民泰俗无大于此者。苟不如是而徒立其号,以为征取之术,则不若勿行之愈也”。

  北宋政治家曾巩,虽然终其一生不曾来过颍州,但他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历知亳州。所至,务去民疾苦”,祀亳州文庙名宦祠。清乾隆《颍州府志》(卷之五·秩官表)记载:“曾巩,知亳州,有传”。亳州距离颍州并不遥远,但宋代的亳州与颍州平级,各有疆域,互不领属。曾巩在亳州任上勤于政务却无暇来过颍州。而他的弟弟曾肇,在宋元祐四年(1089),“以宝文阁侍制知颍州,浚清河、兴学校、劝农桑”,政绩卓然,时称良守,祀颍州文庙名宦祠。

  曾巩也非常向往和思念颍州,在他仕宦生涯的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龄已届63岁,作为神宗皇帝近臣的曾巩,为了便于照顾年逾七旬的母亲,上奏朝廷《乞出知颍州状》,“伏望圣慈,差臣知颍州一任”,但未被批准。不久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馆修撰,又奉旨专典史事,合编《五朝国史》。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巩,未能来他朝思暮想的善郡颍州为官,既是他个人的终身遗憾,也是颍州历史文化史上的一大憾事。如果曾巩来颍州,肯定会在颍州历史留下许多名传千古的廉政爱民事迹和令人回味隽永的文学佳话。


上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欧阳修为颍州西湖写的一首词.. 下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跟着晏欧苏 一起游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