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在进入颍河的下游处,曾有一片洼地,水面变宽,并在南岸集聚成稳定的水面。淮河两岸对这类地貌,以“陂”“塘”称名。颍州以西的汝水东岸有“新陂”。但对于颍州城西的这片水面,唐代起破例称之“西湖”。
“西湖”名起于唐,标志着颍州在中国南北交通版图上的地位开始显赫。隋唐时期,京都与江淮的交通和漕运,托起了汝阴这个古老的地方。从长安出颍入淮,或由淮入颍,成为重要的南北要道。处在淮河北岸、颍水下游的颍州,成为了京都与江南过往人士的必经之地。可以说,有唐一代,颍州在水路交通和漕运两方面,都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颍水”中记载:当年“汝阴城外东北隅,有旧台翼城若丘,俗谓之‘女郎台’。”它实际位置,是颍州西湖北岸。春秋时期这里是胡子国。据传,胡子国君把两个女儿嫁给鲁襄公,便在此筑高台,以解思女之愁。在唐代时任润州司马的许浑,进京谋职路过颍州,作了一首《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的诗。他吟出“西湖请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的感叹,也描绘出“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的画卷。由此可推断出距湖仅十几里的颍州城,已开始出现繁华景象。
时至北宋,颍州因颍、涡两水连接开封,成为接近京畿之地,朝廷重臣几度出任颍州。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九月,官居宰相位的晏殊,在为其生母起草墓志时得罪皇上,被罢相以工部尚书知颍州。晏殊在颍州西湖北渚以北筑屋,因临西溪,名“清涟阁”。晏殊去后,颍州人更名为“去思堂”。他的词工于造语,温润秀洁,神清气远,淡雅明丽,被人誉为“导宋词之先路,开宋词之序幕”。知颍期间,政绩斐然,虽然因病不久即离任,但公余之时,游西湖,宴嘉宾,填词阙,曾作有《喜迁莺》等名篇佳作,首开了颍州文风昌盛的局面。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随着朝廷的“庆历新政”失败,欧阳修被削龙图阁直学士等官职而贬知滁州。这年深秋,欧阳修赴滁州上任经过颍州。在颍州西湖的游船上,一位聪明伶俐的歌妓,演唱出欧阳修的词作。欧公即席赋诗,歌妓即席吟唱,令欧公惊叹不已,并许下要来此为官的愿望。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从滁州改知扬州后,因思颍情结,上奏朝廷改知颍州。历经二十余年的宦海沉浮,欧阳修归颍情结依旧。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朝廷批准他致仕,终于如愿回到颍州定居。
这年六月,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得知恩师欧公致仕,与其弟苏辙一齐到颍州看望欧公。临别西湖时,作《颍州初别子由二首》诗,“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以表恋恋不舍之情。两代文宗相差30岁,欢聚在西湖,叙师生情谊。宴会持续至深夜。北宋三位文学大家在颍州西湖团聚,文酒相欢,诗词唱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
曾咏过“轻舟短棹西湖好”“群芳过后西湖好”,视“西湖烟水如我家”的欧公,晚年仍勤于笔耕,将自己的诗歌创作理论整理成《六一诗话》,又与儿子们编纂《居士集》50卷,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病逝于西湖之畔的私宅中。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苏轼从杭州移知颍州。到任不久,即写诗“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他走访民众,派出懂水利的官员去考察,阻止了开挖八丈沟这项劳民伤财的工程,罢黄河夫万余人,并疏浚西湖。在任半年,赈饥救灾,兴修水利。他把江南的杭州西湖与淮北颍州西湖作比,写诗盛赞“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这几位文豪笔下的淮颍诗篇,依稀可见当年颍州文风昌盛之景,颍州西湖也成了颍州文风发展历史的有力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