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文庙,也称颍州儒学、州学,始建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为颍州太守蔡齐创立,距今已有984年历史。这所官办学府初建于古颍州西湖之滨,明洪武九年(1376年)迁建于南城大东门内北侧。历经多次拓展修缮,成为阜阳城内颇具名气的明清时代建筑群。解放后,阜阳军分区修械所曾驻扎于此。颍州文庙今已不存。
蔡齐创办颍州儒学
宋景祐四年(1037年),蔡齐因与权臣意见不和,辞去职务,不久“下放”到颍州,担任地方行政长官。从当朝“大官”到地方“小官”,蔡齐到任颍州后,并未消极避世,而是积极作为,为民造福,颇有政名,尤以兴办教育事业为著。去世后,朝廷赠兵部尚书,谥曰“文忠”。颍州旧志对蔡齐赞誉有加,颍州官方也在文庙名宦祠内为其设立了神位。
蔡齐当年到任后发现,颍州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没有官办学校。而宋仁宗却在景祐四年(1037年)正月下诏:“非藩镇不得立学”。这一规定限制了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蔡齐斗胆上书,据理力争:颍州地处畿内(距京城开封较近),且是名望大郡,应依照“藩镇”层次设立学校。仁宗觉得“此言有理”,便“特批”奏准。于是,宋宝元元年(1038年),蔡齐在西湖南岸近北城处创办颍州儒学(州学、文庙)。清乾隆《颍州府志》就此评价说:“自宋蔡齐守颍州奏请立学,颍之有学自此始。……故民淳气和,教化行之,颍实为先导焉。”
02
初建颍州西湖边
颍州儒学(文庙),最初建于阜阳老城外古颍州西湖岸边,湖区景色优美,学习环境优良。明正德《颍州志》如是描述:“当其时,风淳俗美,西湖游赏之胜闻天下。建学近西湖,岂所以纾学者之怀抱,而兴其鸢飞鱼跃之心……”
03
明代迁建于南城
历史上,古颍州西湖距北城西隅较近,多次遭大水漫灌。明洪武九年(1376年),西湖岸边的颍州儒学(文庙)毁于大水。当时,驻军颍州卫首脑李胜将军、知州方玉,将儒学迁建于南城内大十字街(大隅首)之东路北(今颍河西路北侧、大东门附近)。
经明清两代多次维修重建,文庙建成了黉学院、牌坊、大成殿、月牙池、状元桥等规制建筑,设计精湛,雕梁画栋,高大宽敞,气势雄伟。门楼前立两尊石狮,大门左边竖碑上书有“文武百官至此下马”,右边竖碑上写着“平民百姓至此绕道而行”。
当时,颍州文庙占地近百亩,院内苍松翠柏,古木参天,芳草绿茵,主要建筑设施从南向北依次有:琉璃照壁墙,雕刻有“鲤鱼跳龙门”图案,其东有“腾蛟”牌坊,西有“起凤”牌坊。相传,“文庙”二字匾额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榜书。
泮池,形如初月,亦称月牙池,中间建有一座拱形“状元桥”,是官学的标志。泮池源自《周礼》的“辟雍”,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石桥,就如进入高等学府。泮池东西两侧为井亭。
棂星门,飞檐挑角门廊式建筑。神话传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星,通过棂星门可得到神灵保佑。
大成门,文庙正殿前主门,又称仪门、戟门。“设戟于门,故谓之戟门”,引申指显赫的官署。门之东为名宦祠,外地人在当地做官,政绩卓著者去世后提请入祠奉祀;门之西为乡贤祠,本地人在外地做官颇有善政的,或本地出身有善行义举的士绅等,去世后上报获准者入祠奉祀。
大成殿,取孔子集历代圣人大成之意,是文庙主体建筑,位于全庙正中,高于其他建筑,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柱子硕大,斗拱交错,巍然壮观。殿门上悬挂“万世师表”金匾。大成殿主祀孔子木主(木制神主牌位),并立有“四配”(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和“十二哲”(子贡、子路、子有、朱熹等)的牌位。附祀的先贤先儒则奉祀在大成殿前两侧厢房(习称“两庑”)。
明伦堂,明伦是指无论乡学还是国学,目的都是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处于社会阶层上面的诸侯卿大夫都明白了,下面的普通百姓就会紧密团结在一起。
明伦堂前两侧建有进德斋和修业斋,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
尊经阁,藏有儒家经典及百家诸子史书,供学宫生员博览经籍,阅读研求。
最后是敬一亭。此外,还设有奎楼、忠义祠、土地祠、射圃、训导署、教授署等建筑机构。每年春秋两季,颍州仕人都在文庙大成殿前举行隆重祀孔大典。
04
历朝历代多修缮
历史上,颍州文庙建筑时有损毁,历朝历代曾多次重建修缮,以保持儒学建筑设施完好。
民国四年(1915年),官方把颍州文庙明伦堂旧址改为模范小学,后改为明伦小学、县立第二小学、中正小学。民国十六年(1927年),与昭忠女子小学合并,改称东城小学至今。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阜阳行署督察专员南岳峻修缮文庙,修葺泮池、砖井,并建井亭二座。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抗战时期,阜阳专区动员委员会设于颍州文庙内。阜阳行署督察专员郭造勋为指导处主任。动员指导处的任务是,宣传抗日救亡,开展青年运动。解放后,军分区修械所长期驻扎在文庙内。颍州文庙今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