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妻子用豆浆机打豆浆,我都说一声,豆渣我吃。倒不是爱吃,实在是难忘那味,禁不住要吃。豆浆机打出来的豆渣过细,不如过去石磨的豆皮大。我家的饭桌上,饭食是白米白面,各类蔬菜和肉食,也颇讲究色、香、味了。豆腐渣就是豆子磨碎的皮,豆浆好喝又极富营养,豆腐好吃,豆腐渣多数是倒掉了。我出生于上个世纪1961年,青少年时期,生活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十八连,那是距离团部约40公里的偏远连队,交通不便。每到三四月蔬菜青黄不接的时候,连队里好多人家一年只能吃到为数不多的肉菜,那还是过年过节分的,清油也少,一周能吃一回豆腐就很不错了。连队为改善职工伙食,自己加工磨豆腐。磨豆腐的是一位四川籍的女职工,姓罗,很能干。连队每月给每位职工发一公斤豆腐票,凭票领取豆腐,豆腐渣不要钱,谁要就分一些。豆腐渣是石磨磨的,经过过滤,豆皮比较粗。七十年代,我们十几岁,正长身体,家里就把豆腐渣当成“宝贝”。那时,不要钱的豆腐渣就成了我们的佳肴。母亲除了用白菜叶煮豆腐渣外,还把蒸熟的洋芋捣烂掺在炒熟的豆腐渣里,做成一个个圆圆的薄饼子,放在高梁秆做的帘子上置于向阳处晾起来。凉干了。孩子、大人出来进去拿一个,咔嚓咔嚓地咬。那薄薄脆脆的豆腐渣洋芋饼子又酥又面,真是人间美味!人们都把这豆腐渣饼子叫作“脆薄饼”。
有一次,一位上海知青来我家,碰巧我家在吃豆腐渣,他吃了后赞不绝口,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传说古时候人们同样把豆腐渣看成美味佳肴,不忍舍弃。据说诗圣杜甫有一次被朋友请去进餐,朋友巧妙地用两只鸡蛋、青菜、豆腐渣做了三菜一汤。菜肴端上桌后,杜甫一看便高兴地笑了,感叹朋友的好手艺随即吟了一首诗,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朋友听了杜甫的诗连连称赞,不过他称赞的是杜甫四句诗绘声绘色地写岀了窗外的景物,岂不知杜甫这首诗每一句都一语双关,既吟岀了窗外景物更生动地描绘了酒桌上的菜肴——“一行白鹭上青天”——菜叶上放一行用蛋白做的薄片。上学时老师讲杜甫那首《绝句》,实在绝妙,上海知青讲的也许不是原样,故事也有些牵强,大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不过,在古代“豆腐渣”可以待客上宴席应该是真实不虚的……没经历过贫穷的年代,你无法想象豆腐渣是多么好的东西!我至今还怀念我们吃过的豆腐渣。但是,面对引我口水长流的豆腐渣,如今的孩子却无论如何吃不下去了。自己也想过:这不是“忘本”吗?心里不由得暗暗自责:抛弃那碗豆腐渣事小,忘记过去的苦日子就有一种负罪感……
如今,读到“成由勤俭败由奢”祖辈父辈流传下来的人生格言,我就又想起吃豆腐渣的事来......作者简介:张万成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中学。
来源:颍州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