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新闻网
会风折射党风政风,影响社风民风。好的会风,会议开得扎实节俭、紧凑,反映明确的思想,呈现明快的风貌,形成清新的风气,形式上短而精,内容上深而透。实践证明,把会开好,可以发现问题,找到方法,赢得信心;把会开好,可以提高效率,鼓足干劲,消除懒政;把会开好,可以消弭分歧,取得共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基层减负,文山会海首当其冲。很多基层干部反映,自己不是在开会、陪会的现场,就是在跑会的路上,常常接到群众的电话以“在开会”回答,原本是事实,但是每一次都是这个回答,反让群众觉得干部在“忽悠”,这让干部很无奈,同时也降低了其在群众心中的信任度。
会议多、会议时间长、会议要求传达不过夜等,不但耗费了基层干部的大量时间、精力,更是容易滋生形式主义作风,让干部难以深入到群众中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显然,要为基层减负,首先就需要“减会”,但是并不是简单地做“减法”,更需要减出工作实效,减出群众点赞声。
把不必要的会议“减去”。“很多工作经常是开完会就没了下文,工作是否落实领导从不过问,同样的内容,反复开会也是常态”,这样的会议其实只是为了开会而开会,只是一种“形式会”“任务会”,并没有实际价值,对于这样的会议,就需要坚决地画上“减号”。显然,要把这种无意义的会议“减去”,就需要抓住“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多务实,才能让这种务虚的会议不再与干部“见面”。
创新方式,提高会议“效率”。随着“互联网+政务”的推广,干部开会的负担减少了很多,也节约了开会的成本和时间,减少了舟车劳顿。然而,某市一位机关干部说,“现在开会跑的少了,但是屁股坐得久了”。会议反复开,还是把干部束缚在“会上”,提升会议的效率和质量,让每一场会都“干货十足”,才能让新的会议方式有新的“疗效”。
破除“开会=落实”的错误观念。“会议”之所以成为负担,就是一些地方存在以会议落实工作的情况,所以才热衷会议。这就需要把落实当成会议的“主旨”,才能够让每一场会议都有“灵魂”,让开会真正成为布置工作、督促落实的开端而不是结果,从而回归会议的“原味”。
有针对性地施策,让会议不再是一种应付工作的“虚功”,而是成为推动工作落实的、管用的会,如此才能让基层干部集中精力于解决群众的实际难题,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更好地推动工作迈上新台阶。(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