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袁集镇,这里地理位置偏远,却又是高速出口所在地,既是疫情防控的最末梢,又是最前沿。面对抗疫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很多人都积极行动了起来。他们是镇村干部、医务人员、公安、城管、志愿者,还有一些不知姓名、不知身份的陌生人。他们共同守护美好家园,在料峭春寒中涌动着阵阵暖意。
领导班子走在前,当好抗疫“领头雁”
“医护人员在前线冲锋,我们一定要守好后方阵地,否则我们就对不起那些离病毒最近的人。”袁集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经常这样告诫同志们。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该镇将疫情防控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从大年三十开始,班子成员就24小时坚守岗位,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卡点劝返点督导、工作人员慰问、防疫物资保障、返乡人员排查、疫情防控宣传……白天黑夜、大街小巷,随时随地可见他们匆忙的身影。
“健康至上、人命关天,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班子成员要身先士卒,投入战斗。领导班子带头干,其他同志不抱怨。面对疫情,家家都有难处、人人都有苦衷,只有领导班子率先垂范,才能有效消除同志们的消极情绪,大家才能团结一心,共克时艰。”该镇党委书记张斌说。
镇村干部齐上前,不破疫情终不还
这个春节,镇村两级干部抛却了亲友相聚的宴酣之欢,舍弃了家庭团圆的天伦之乐。在各自的“小家庭”里,他们卸下了往日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全身投入疫情防控,日夜奋战。
张双双,袁集镇一名90后的女干部,丈夫奔赴公安防疫一线不能照顾家里,而她却将四岁的儿子甩给爸妈,跟丈夫一样毅然加入抗疫阵营。信息传达、后勤保障、资料收集……一天到晚忙碌不停,有时都忘记洗脸。疫情防控不容缓,后勤保障“拼速度”,她因此崴伤了脚。医生让她必须休养一段时间,同志们也劝她先回家养伤,而她却依然忍着疼痛,坚持上岗,“比起一线辛苦的医护人员,我这点伤算什么,离心远着呢。”张双双风趣地安慰自己。
舍小家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样的例子在袁集镇随处可见。前炉村党总支书记肖锋,当年入伍为国防,如今抗疫保一方。疫情发生以来,村里就是他的家,宣传排查、值守卡点、帮助困难群众购买生活物资等,从早到晚就没见他坐下来好好吃过一顿饭。“疫情一天不消灭,我们一天不心安,吃啥都不香。”一个时期以来,肖锋几乎天天方便面,离多远都能闻到一身的佐料味。
该镇的镇村干部大多家在本地,他们一天多少次路过家门,却只能匆匆望一眼,遇到家人也只能无奈地挥一挥手。“等疫情结束了,我亲自下厨,跟家人好好吃一顿大餐。”肖锋说。
白衣卫士冲在前,守好抗疫第一线
“病毒感染不分对象,医护人员也不例外。疫情面前我们不能退缩,但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每一位同志,每天都要平安归来,这是命令!”袁集镇卫生院院长杨林在抗疫动员会上说。
交通卡点体温测量、发热门诊24小时排查、外出返乡人员医学观察……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在各自的岗位坚守、奔劳。
“您来自于哪里?”“春节期间去过哪里”“您有没有到过疫区或者接触过疫区人员?”发热门诊郭佳佳、李利利等人每天都要反复询问病人,并且亲手教他们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如何分步骤洗手等,一天下来口干舌燥,腰酸腿疼。
“面对疫情,谁都可以躲避,但医生不能,抗击疫情不分男女、不论职位”。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与疫情抢时间,院长杨林还多次变身“司机”,亲自驾驶120急救车运输密切接触者到指定地点集中隔离。
公安城管守防线,做好抗疫“维护员”
日常防疫宣传,集中隔离点安保,卡点劝返点联防、公共场所封闭…… 疫情面前,公安城管们用实际行动践行“我愿意为您守护”的誓言。
“大家都在忙着抗疫,我绝不能临阵退缩,更不能拖同事后腿。”阜阳市公安局产业园区分局赵鹏飞突患急性阑尾炎,而他住院仅一天就返回岗位,同在疫线奋战的警察妻子心疼地提醒他,不要忘了抽时间输液。
“爸爸,你们在家照顾好自己,我在这里不能回去。”城管黄肖打电话对父亲说。
“宝贝对不起,爸爸在值勤,明年生日一定陪你过。”辅警徐亚斌用手机视频对孩子说。
“我在,请问需要什么帮助?”“前方卡点,请提前打开车窗”“对不起,您不能通过” ……他们声音沙哑却精神焕发,一个个挺拔的身影,筑起一道道安全屏障。
全民上阵齐动员,共为抗疫做贡献
疫情面前,退役军人主动请缨、党员志愿者走向一线、爱心人士捐款捐物、老检疫员背起消毒桶,普通群众、贫困户、残疾人纷纷走上台前……
“服从命令听指挥,哪有需要去哪里。”“谁有困难请告诉我”退伍军人刘守军、姚作军、韩朋焦……他们时刻保持“一天当过兵,一生是军人”的作风。
“我是一名普通党员,这个时候的守护,带上我一个。”窑前村的李世伟捐赠物资,并且坚持每天入户宣传。
“我是一名老党员,防疫消杀我来干。” 64岁的退休检疫员常德广主动承担日常消毒工作。
“我们有难的时候,政府帮了我们,现在政府有难了,我们也该站出来了。”贫困户丁本英、刘东旗主动为疫情防控捐款捐物。
“大家都太累了,我也来顶一班岗。” 贫困户田洪报带头参加志愿者服务。
“虽然身体不方便,干点轻活还是可以的。”残疾群众刘长军意外失去一条腿,但他主动请战参加抗疫。
一位老人到镇办公室,只留下1000元现金和一句“你们辛苦了”就匆匆离去;有人捐献物资不留姓名不让拍照;有的群众一到饭点就送上自家热腾腾的饭菜;路过卡点的保洁员主动为值守人员收拾方便面盒,并把桌子擦拭干净……
同济沧海,共克时艰。一个个平凡的身影,一张张暖心的画面,他们是防控疫情中“最长情的告白”——我们苦守冬寒,静待花开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