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六尺巷”智慧遇见“新高地”:从桐城古巷看安徽发展的气度与温度
2025-10-30 09:33:42作者:张耘华

在安徽桐城,有一条长仅百米、宽只六尺的寻常巷陌。然而,四百年的光阴冲刷,并未让它湮没于历史,反而使其声名远播,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文化地标。这便是六尺巷。

那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早已家喻户晓。它所承载的“谦让”智慧,看似是一种退让,实则是超越了寸土之争的格局与胸襟。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剑拔弩张的占有,而是海纳百川的包容与着眼长远的远见。这三尺空间,让出的不只是土地,赢得的,是一道比有形长城更坚固的人心防线与和谐根基。

然而,在今天这个万物竞发、分秒必争的时代,六尺巷的“谦让”智慧,是否已经过时?

答案不言而喻。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今日安徽,投向这片正在崛起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时,我们清晰地看到,这种古老的东方智慧,非但没有褪色,反而在安徽的发展实践中,被淬炼出新的时代光芒,成为驱动其高质量发展的独特“心法”与强劲“引擎”。

这种“让”,首先是向自然“让”出空间,彰显发展的远见卓识。安徽坐拥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当“发展”与“保护”相遇,安徽毅然选择了为长远“让路”。“长江十年禁渔”,我们让出的是一时的渔业产值,换回的是一江碧水东流、万千生灵重归;为守护“生态补偿”机制发源地——新安江的清澈,上下游共治,我们果断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亮红灯”,为一江清水向东流“让”出绿色通道。这看似“吃亏”的取舍,恰恰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智慧,因为它守住了安徽未来发展的生命线,为“三地一区”建设中“生态优美、绿色发展”的美好安徽,写下了最坚实的注脚。

这种“让”,更是为大局“让”出格局,体现发展的宏大胸襟。作为一个扎根皖北的年轻人,我对这种“让”感触尤深。提起为大局“让”路,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淮河上的王家坝闸。“舍小家、保大家”,这句刻在我们骨子里的话,正是“六尺巷”智慧在淮河岸边最悲壮、也最光荣的实践。而今天,这种为大局“让”的精神,正传承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自觉。面对沪苏浙的先发优势,安徽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没有陷入“零和博弈”的焦虑,而是主动为协同发展“让”位,在产业链、创新链中找准自身坐标,聚焦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的独特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棋局中,弈出了精彩的“安徽篇章”,正从昔日的“旁听生”,蝶变为不可或缺的“合伙人”。

这种“让”,最终是向民生“让”出红利,诠释发展的根本温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人民的美好生活。在城市建设中,宁可牺牲寸土寸金的商业利益,也要为市民“让”出更多的公园绿地、滨水空间,换来群众触手可及的“诗与远方”;在社会治理中,发源于六尺巷的调解工作法,被创新性地应用于化解邻里纠纷、社区矛盾,将和谐谦让的风气“让”进千家万户。这种“让”,春风化雨般消解了矛盾,也让城市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森林,而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温情家园。它将发展的成果,实实在在地让渡给了每一个江淮儿女,让“美好安徽”的图景,充满了可感可知的幸福细节。

由此可见,六尺巷的智慧,绝非被动退守,而是一种立足长远、充满自信的东方哲学。

退“让”一步,是为了“进”取万里;“让”出一隅,是为了“赢”得全局。

它教会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区域与整体、政府与人民的复杂关系。安徽发展的气度,就体现在为未来、为大局“让”出的广阔空间里;安徽发展的温度,就蕴藏在为生态、为民生“让”出的幸福生活里。

从一条桐城古巷,到一片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安徽,正以一种谦逊而自信、开放而坚定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着一个关于新时代“让”与“进”的辩证法故事。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壮丽图景中,一笔意蕴悠长的“安徽表达”!

上一页:没有了 下一页:苏州市姑苏区发展改革局、苏锦街道办事处来颍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