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 | 清代雍正时期税制改革——以安徽省颍州府为例
2023-05-12 17:36:00

一、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些基本情况

1: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土地主要掌握在各类地主及自耕农手中。

2: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农业,农业领域两大税种:丁税(人头税)、田赋(土地税)。

3:士绅阶层拥有诸多特权,如:可以完全免除或部分免除徭役及赋税,获得秀才以上功名便可跻身于士绅阶层。

4:清代行政体制为:省(将军辖区、驻藏大臣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等),府(直隶州等),县(散州等)。同时有总督、道(省的派出机构,监察区)等。

5:古代税率不统一,各省不同,基本以县为单位,一县执行同一税率。

二、清代雍正时期税制改革的含义

1.爱新觉罗.胤禛,清圣祖康熙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1723—1735在位),庙号清世宗。

2.雍正年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雍正新政”,又称“清世宗改革”。财税政改革措施涉及:行政管理制度、赋税政策、户籍政策、边疆及民族政策等。

3.赋税策包括:

①摊丁入亩:取消丁税,将原有的丁税分摊到土地税中。

②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取消士绅阶层部分特权,取消士绅免税免服徭役的权利。

三、清代颍州府简介

 1:颍州府行政归属及区划:两江总督(辖安徽、江苏、江西三省)——安徽省——庐凤道——颍州府——阜阳县、颍上县、蒙城县、亳州、太和县、霍邱县。

 2:颍州府历史变迁:阜阳县为颍州府的附郭县(即府治所在地),亳州为今亳州市谯城区。清朝灭亡后,颍州改为阜阳,后霍邱县及亳州地区不断析出,形成今阜阳市。

3:清代阜阳地区人口并不像今日般密集,政府的控制力也不够强。根据乾隆十七年编撰的《颍州府志》政府所掌握的颍州府总丁数为180326人。

四、清代雍正时期税制改革的背景

1.康熙末年,贵族、官绅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土地不断流失。拥有大量土地的士绅缴纳赋税较少,而失地农民仍要缴纳不菲的人头税。财富主要集中于地主士绅阶层,国家财政困难,国弱民穷,财政甚至无法担负边疆统一战争的军费。社会矛盾加剧,人口逃散严重,社会动荡。(改革的必要性)

2.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变法,提出“一条鞭法”。康熙年间已提出过“摊丁入亩”思想。康熙五十一年政府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为雍正“摊丁入亩”政策的施行提供了经验。(改革的可能性)

3.清代是满族建立的政府,满洲八旗是其统治的基础,清朝政府不完全代表汉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取消士绅特权时较易推行。雍正皇帝本人是一位有能力有作为的皇帝,且权力集中。(可能性)

五、税制改革前后比较

1:改革前农民应纳税额=丁税+土地税=丁数*每丁科银额(丁税税率)+田亩数*每亩科银额(土地税税率)。

2:改革后农民应纳税额=土地税=田亩数*每亩科银额

3:举例:颍州府颍上县田亩总数为325857亩,丁数4164人,改革前丁税税率为0.28两白银/人,土地税税率为0.022两白银/亩。【数据来源:乾隆十七年《颍州府志》】。

摊丁入亩之后,原丁税税额摊到土地税中,则改革后颍上县土地税税率=(全县丁税总额+土地税总额)/全县田亩总数=(4164*0.28+325857*0.022)/325857=0.026两白银/每亩

4:对农民的影响:假设一个五口之家,有丁三人。设改革前后应纳税额分别为Y1与Y2,拥有田亩数为x。

说明:简便考虑,只考虑征收的货币税,不考虑实物税。

则,Y1=3*0.28+x*0.022=0.022x+0.84

         Y2=0.026x

根据线性规划,当x=210,Y2图象与Y1图象相交,当x<210时,Y2图象在Y1图象之下。

即,当x<210时,Y2恒<Y1。

即,当该农户田亩数不足210亩时,改革后应纳税额较改革前应纳税额减轻。

5:税制改革前后比较

六、税制改革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对于地多人少的州县,“摊丁入亩”之后,农民应纳税额减少,税负减轻。而人多地少的州县,“摊丁入亩之后,农民应纳税额增加,税负加重。以颍上县和太和县对比为例。【数据来源:乾隆十七年《颍州府志》

2.各地进度不一,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但贵州省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才开始推行。山西省乾隆元年(1736年)开始推行,直到道光年间(1840年左右)才基本完成。

3.影响了地主士绅阶层的特权和利益,在推行过程中遇到较大阻力。

七、清代雍正时期税制改革的评价

1.将丁税与土地税两大税种合并为土地税单一税种。从政府需要准确掌握丁数和土地数到只需精确掌握土地数,减少了政府社会管理和税收征收管理的难度与工作量,体现了税收技术的进步。

2.取消丁税,导致逃散农民回到户籍,同时刺激了人口繁衍,增加了人口数量,各种因素叠加影响,到乾隆末年,中国人口总数逼近四亿人,达到封建时代人口数量巅峰。

3.总体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减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

4.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支持了清朝边疆统一战争。

5.仍然带有阶级局限性,只是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下的改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阶级矛盾。



上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 |阜阳顺昌大捷:南宋刘锜大破.. 下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 | 苏轼:颍州初别子由·征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