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珍贵的民国“阜阳第一小学”银质徽章
2023-05-04 10:20:00来源:神羊在阜阳

      笔者收藏有一枚“阜阳第一小学”证章。银质,重约9克,厚度0.1厘米,六角造型,两对角之间宽度约4厘米,正面六个角内以逆时针方向铸有“阜阳第一小学”6字,徽章中间为国民党党徽及圆形“章”字图案;背面有“阜阳元昌,№124”款识。

  这枚学校徽章,由阜阳城内著名的“蔡元昌银楼”制造。蔡元昌银楼创办于1919年,位于今鼓楼北大街路西,创始人蔡罗锅(绰号),1926年由长子蔡新宁继承。银楼门面房4间,作坊3间,高炉2座,聘有师傅5人,徒工12人,资金20万银元。“蔡元昌银楼”是阜阳城区资金雄厚、规模和实力较大的13家著名银楼之一。

  这枚用银材制作的“阜阳第一小学”校徽,说明该校的档次较高,经费充足。经考证,此徽章为现阜阳市“北城小学”的曾用徽章。北城小学的前身是清时的“聚星书院”,因历史上一批名人文豪,如宋代晏殊、欧阳修、苏轼、吕公著(通判) ,及科学家苏颂、发明家燕肃等都曾知颍州,其政绩诗文著于颍州史册,灿若群星,因此颍州地方官吏饶元英县长为传承光大,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创立了“聚星书院”。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科举,立学堂,改建“聚星书院”为聚星高等学堂。民国初年改名为“阜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简称“县高”。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聚星书院”(今北城小学)与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知颍州时在州衙署(今老行署大楼旧址)内所创建的“聚星堂”(二堂)不在一个位置。不少文史文章将其混为一谈是不对的。

  历史上北城小学还是阜阳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共产党员张蕴华1925年受党组织派遣担任过该校第5任校长,并积极开展地下活动,为推动阜阳地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做出了贡献。抗战时期,国民党135师政治部和阜阳县抗战艺术剧社均在北城小学设点。抗战期间,又改名为北城镇第一中心小学,简称“阜阳第一小学”;解放后,易名为“北城小学”至今。北城小学有着百年名校的辉煌历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大革命时期阜阳杰出的共产党员乔锦卿、张蕴华烈士,前安徽省省长周子健,装甲兵司令员聂鹤亭,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毅,著名歌星解晓东等知名人士都曾就读于该校。

  1980年秋,长期研究阜阳城市历史文化的北城小学教师周世忠先生,在他担任班主任的老教室的墙壁上、山墙下,发现了《新建聚星书院碑记》、《聚星书院公定条规》、《聚星书院捐输姓名》3块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所立的石碑,由此揭开了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为北城小学的前身——“聚星书院”找到了实物证据和重要史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目前,学校校史馆内,三通石碑被奉为“镇馆之宝”,并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展列北城小学从聚星书院发展至今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延续和继承着百年名校积淀的优良传统作风。

  就阜阳而言,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实力,能称之为“阜阳第一小学”的,只有绵延至今的阜阳北城小学莫属,此徽章的珍稀性和真实性是无疑的。


上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清代“阜阳义仓”谁创建.. 下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阜阳老北关北门“承恩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