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北城小学”的前身是“聚星书院”,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由阜阳县知县饶元英创办。
清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阜阳知县刘昌彝就“聚星书院”设施条件,改创为“聚星高等小学堂”(简称聚星学堂),聘请颍州人郭守身任堂长(监督),又任府中学监学并代理监督,后改为文庙奉祀员,为阜阳新学运动做出了贡献。民国《阜阳县志续编》有记。清冯煦《皖政辑要》(学科·卷五十二)也记载:颍州府属小学“官立者一,在城内东北隅,就聚星书院改设。光绪三十年五月由知县刘昌彝开办”。清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十七日,刘昌彝任阜阳县知县,五月即将“聚星书院”创设为“聚星高等小学堂”(即聚星学堂)。刘昌彝还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阜阳南城镇小学处创办蚕桑学堂,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宁继恭为堂长。这是安徽历史上的第一所独立设置的职业学校,开安徽职业教育之先河(《皖政辑要》)。
阜阳市图书馆历史文献室,收藏有一批盖有“清颍学堂”、“聚星学堂”、“安徽省第七图书馆”等图章的古籍图书。其中“聚星学堂”藏书封底上的方形红底黑字(隐约可见红底为官方篆印)印迹为:“阜阳正堂刘谕∕聚星学堂书籍∕各宜爱惜珍藏∕如有污毁遗失∕一律查照赔偿∕光绪甲辰夏月榖旦”(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夏天吉日)。
“阜阳正堂”,即阜阳县正堂。明清时知府、知州、知县等地方长官在官署大堂处理政事,故称“正堂”,各县官署所发布告亦常以县正堂为知县的代称。“正堂刘谕”,即时任阜阳知县刘昌彝。图书上的钤印具有藏书章性质,但在方寸之间作出相应规定并不多见。阜阳县令刘昌彝,亲自对“聚星学堂”保管和使用藏书作出指示、提出要求,说明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非同一般。
刘昌彝,是一位清官廉吏,为官一方,皆有政绩。先前他署(代理)灵壁县知县。《清实录·光绪朝实录》(卷之四百七十七)记载:“二十六年(1900)十二月,另片奏,署灵璧县知县刘昌彝“官声政迹,均有可观。即著传旨嘉奖,以示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