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明正德《颍州志》记载来看,古颍州北城的东向城墙是没有“东门”的;最早的标准“城图”也未标有“东门”。相传,此处不宜开辟城门,否则城中有七八寸长的蜈蚣窜出来杀人,古人以金(黄铜)铸鸡首埋于此以镇压之,患遂熄,此处称“金鸡嘴”。
由此看来,古人在营建北城,设置“东门”之初,就曾经出现过“蜈蚣杀人”的问题。为防止城中硕大的蜈蚣再出来乱窜伤人,风水先生给出了破解的办法:用金(黄铜)铸一只“鸡头”掩埋在北城东向城墙的一处城角下,可镇蜈蚣等毒虫出来伤人。世上的事物就是这样怪异,一物降一物。鸡是蜈蚣的天敌,视蜈蚣为佐餐的美食。而鸡则利用其肝脏的特异排毒功能,把毒素积储在了鸡头或鸡尖部位,而鸡本身却安然无恙。民间流传“十年鸡头胜砒霜”的说法和故事。北宋年间,在杭州发生了一桩命案。有位出海多年的丈夫平安归家,妻子高兴至极,将一只养了十余年一直舍不得杀的老母鸡宰了,炖给丈夫滋补身体。没想到,丈夫在吃了鸡头(或鸡尖)后不久就不治而亡,其妻子也因此背上了毒害丈夫的罪名。好在当时的县官比较英明,他在详细询问了事情经过以后,买了一只十年鸡头给一条狗吃下,没过多久这条狗也蹬腿了。事情终于明朗,这位妇女的冤屈也被洗刷了。
但从后来的旧志记载来看,后任的有位官员可能不信这个“邪”,又曾聚集工匠在北城东向城墙“开凿”东门。可能是恰巧又惊动了潜藏在城墙砖缝中的蜈蚣窝巢,倾巢而出的蜈蚣咬伤了一些“凿城设门”的工匠,并有人中毒命悬一线,工匠们惊恐万状,拒绝继续开凿东门。在古代,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并称“五毒”,被其蜇咬或惹上毒素,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无奈,这位署衙官员请来城内精于风水相地之术的堪舆大师,在临场校察之后,再一次得出了“此处不宜开辟东门”的结论。
至此,风水先生两次做出“北城不宜开辟东门”的“结论”,也成了历任官员的共识,没人再悖这一成规。说来也怪,自从“金鸡”埋下,官府决意不再此处开辟“东门”以后,城内毒虫伤人的事件渐渐绝迹了。”“金鸡嘴”也因此出了名,除了颍州卫指挥佥事李胜创建了“金鸡楼”,官府后来还在城外修了一条道路,命名为“金鸡嘴街”。
明洪武九年(1376),颍川卫指挥佥事李胜砖甃北城时,在此处城垣上建角楼(敌楼)曰“金鸡楼”。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郡绅士捐资在金鸡楼原址改建“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配祀魁星。清乾隆十三年(1748)时,颍州知府王敛福在东城金鸡嘴“文昌阁”下创建“清颍书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拆城墙,阜阳古城墙于1939年5月平毁,城墙上的“文昌阁”亦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