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偶然发现一枚“阜阳县立中学(今阜阳三中),
在媒体上偶然发现一枚“阜阳县立中学(今阜阳三中),1933秋季运动会”铜质奖章的图片。1933年,即民国二十二年。
该枚奖章主章为正圆形,上圆边正中有一凸形穿孔(用于链接绶带或长方形附章),纯黄铜材质,直径约3.5-4厘米,厚度约0.3厘米。正面有边缘线,圆周内冲压有正楷“★阜阳县立中学★1933秋季运动会”阳文字样,徽章中部为“中华民国(青天白日)国徽”及正楷“奖”字凸出图案。
徽章的楷书字体饱满厚重,但不失灵动。其中“阜阳县”的“阜”字还作了装饰化处理,在左上侧添加了“两点水”,这种臆创的写法比较特殊和罕见,可能是为了“阜”字书写的平衡与美观。譬如过去有书法家书捺笔之上添加个“彡”字。“阜”与“人”字添加笔划,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或是增加这两点水,是为了暗示阜阳(古颍州)大地河流纵横,沟渠如网,旧志称誉“泽国”。经请教书法大家、文史专家,他们也基本认可这一判断。徽章背面,由于此前该徽章在传承过程中或曾作为“垫片”多次受到过敲击锤打,造成制造商的名称、编号、制作日期等款识无法识别。推测或是出自“阜阳元昌”、“颍州天成”等著名银楼。
当年阜阳城内的“蔡元昌银楼”、“黄天成银楼”、“颍州新亚银楼”、“老凤祥银楼”等几家银楼,都具有金属熔炼、开修模具、冲压章坯、珐琅烤漆等工艺技术,拥有一批精于徽章图样设计人员及手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有着大批量制造徽章的能力和实力。由于他们制作的徽章真材实料、风格独特、做工精巧而赢得了广泛信誉。“阜阳元昌”、“颍州天成”、“颍州新亚”三家银楼是当时阜阳城制作徽章的领军银楼。
据民国三十四年(1945)《阜阳县志续编》(卷六·学校志)记载:“丙午年(光绪三十二年,公历1906年),开办清颍学堂。监督(校长)汪大策。即今县立中学”;“清季,丙午年(光绪三十二年,公历1906年),就清颍书院(文德街)创办清颍中学堂,旋改颍州府中学堂”。清末安徽布政使兼提学使、安徽巡抚冯煦主修《皖政辑要》(学科·卷五十二·普通,第504页)记载:“颍州府中学堂,公立,在城内西关文德街,就清颍书院改设,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月由知府联福开办。以书院田亩、房租、典息、七邑滩捐为常年经费”。
民国三十四年(1945)《阜阳县志续编》(卷六·学校志)记载了学校的变迁简史:“民国成立,而此校废。十一年(1922)秋,校舍被匪焚毁(指豫匪老洋人张国信攻陷阜阳)。十三年(1924)秋,由劝学所、教育会协议恢复为县立中学,校长吕醒寰。十五年(1926)秋,因军事复停。十六年(1927)秋,军事稍定,继续复办,校长王允仲、邹波臣。十八年(1929),校长胡乐菁长校,乃积极整顿校舍、仪器、图书,颇臻完备”……。
“阜阳县立中学”(今阜阳三中),1933秋季运动会”,当为胡乐菁任校长时所举办。胡乐菁(1905-1985),曾名胡恺臣,字乐菁。阜阳颍河之东,胡庄人。民国十七年(1928)毕业于中央大学(前身为东南大学)。胡乐菁多才多艺,能诗善文,精通英语,通晓音律,喜拉胡琴,还喜欢体育锻练,在校曾是球赛主力。自民国十八年(1929),至二十七年(1938)胡乐菁在阜阳县立中学任校长10余年,同时还兼任省立第三中学、省立第五女子中学的数理教师,被誉为“数学泰斗”。民国二十二年(1933),阜阳县立三中的秋季运动会,应是胡乐菁校长主持校务,在完善硬件设施,扩大学校规模的同时,注重活跃丰富学校生活,大力开展体育运动,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个缩影。
可见,这枚“阜阳县立中学(今阜阳三中)1933(年)秋季运动会”铜质奖章,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时期学校的发展变化,可谓是一件珍贵而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