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阜阳的蛤蟆会“说话”阜阳的蛤蟆会“说话”
2023-05-03 07:09:00来源:神羊在阜阳


  蛤蟆,无尾目蟾蜍科两栖动物,学名叫“蟾蜍”。因其体表有许多含有毒腺的疙瘩,在阜阳当地俗称“蛤蟆”、“癞蛤蟆”、“疥蛤蟆”、“癞蟆猴子”等。

  从蛤蟆(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即疣粒)中采取分泌的乳白浆液,加工制成的“蟾酥”是一种名贵中药材。蟾蜍与青蛙虽同属于两栖纲无尾目动物,但青蛙属无尾目蛙科,是蛙类动物的统称;蟾蜍属无尾目蟾蜍科,是蟾蜍类动物的统称。一般来说,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的称为蛙,而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而不善跳跃的称为蟾蜍。


  蟾蜍,在民间还被授予了“金蟾蜍”的荣誉称号。相传蟾蜍有吞吐金钱的能力,是一种招财进宝的吉祥之物,因此有些商人喜欢在办公场所放置蟾蜍摆件,希望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同时蟾蜍又有“化煞辟邪”的功能,因而也被视作镇宅之宝,摆放在家庭某个位置。在阜阳古代,蛤蟆(蟾蜍)则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具有预测未来的超常能力。此此,民间有传闻,旧志有记载。



据清乾隆《颍州府志》(卷之十·纪闻)记载: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夏五月,颍州衙门侦缉捕获了一批盗贼。时,陕西扶风人孙崇先任知州,他以案说法,惩一儆百,在颍河北岸一处场地公开审理犯人的罪状。对情节轻微构不成犯罪者,则“杖警”(即用大荆条、木板或棍棒敲打臀部、腿或背部)以示告诫,然后释放。当时来现场参观审案的百姓达数千人,场面极其宏大。

审案进行中,忽然有一只硕大的蛤蟆跳到知州面前的案桌上,“咕呵-咕呵”地长鸣数声,旋即又跳往一个围观者的肩上,连续张嘴三次,似乎在诉说什么。知州孙崇先怀疑这只蛤蟆在提示某种案情,随即将这位围观者拘捕讯问。经审讯供述:此人叫李文信,他与李应学、石仓三人与一个年轻漂亮的寡妇张氏长期有奸情,他们仨人为达长期霸占张寡妇的目的,不许其他人再插足。三人合谋把另一也与张寡妇通奸的田子香给杀害了,并用“席卷绳捆”其尸体,沉到了三里湾的河水中。李文信还交待,同伙李应学、石仓二人也在围观的群众中。知州孙崇先下令一并予以擒获,审讯后嘱咐署衙幕僚谢尚朴,率领衙役在嫌疑人所说的抛尸现场寻找证据,但一无所获。



这时,颍河岸上又有一只大蛤蟆在声嘶力竭地“咕呵-咕呵”鸣叫,幕僚谢尚朴随即在蛤蟆所叫之处挖掘,果然挖出一具“席卷绳捆”的尸体,让李文信、李应学、石仓分别指认,死者的确是死者田子香,系他们合伙谋杀后当夜埋在这里的。而李文信等人开始所说抛弃在“三里湾河水中”纯属诳骗之言。于是州守孙崇先判决三个人杀人偿命,围观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相传,位于泉河南岸的颍州区九龙镇龙王堂集西侧,有一眼凿掘于明代的古井颇有名气。这眼古井井口直径约一米,井深约8米,井壁由青砖砌成。因其水质略带咸味,饮用口感不好,居民称为“咸水井”,但用于煮肉却熟烂可口,味道浓香。龙王集上有人曾抽取此井之水开办过大澡塘,过去卫生条件差,患疥疮的多,遇上逢集,七里八乡来泡澡塘的人很多,泡洗上几次疥疮就痊愈了。据说,这与古井中常年住着一只身披金色外衣的“神蟾”(蛤蟆),以及它身上分泌的毒液有关。



但是,这里的居民谁也没有见过这位“神蟾”的真容。传说,遇有大姑娘、小媳妇来井边打水,它会用爪子牵拉井绳逗人取乐。一次,一居民用水筲(木水桶)提水时,无意间将这只“神蟾”打捞了上来,一见如此大体量、通体金黄的蛤蟆,令人称奇。有人讲拿秤来称一下,看看有多重。这时“神蟾”悠然开口讲话了:“不用称,八斤半,今年涝,明年旱。”金蟾居然会说话,让居民们目瞪口呆,等醒过神来,则视若神灵,买来鞭炮鸣放,奉上供品叩拜,赶紧把“神蟾”毕恭毕敬地送回了井中。果然如“金蟾”所言,当年发了特大洪水,第二年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大旱。由于百姓们有了充分的思想和物资准备,没有受到大的损失。从此,这眼古井被居民誉为“金蟾井”。


上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红芋引进有故事 清乾隆时入.. 下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北宋政治家曾巩不曾知颍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