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阜阳首现“狱”“官”文字砖
2023-05-02 08:19:00来源:神羊在阜阳

我市文史研究者聂海龙先生,在阜阳北城建设街毗邻西城墙处的“云亭小区”(建设街48号),一更换电线杆施工处发现一块青砖。经测量此砖:长35厘米、宽17.5厘米、厚4.5厘米,青砖平面上端有“官”字戳痕。同年8月,聂海龙还在北关老衙署附近发现一块带有“狱”字戳痕的文字砖,疑为清时修葺州(县)衙署监狱时所用。最近,我市文史研究者祝祖良先生在颍东区北照寺附近一旧房墙面发现了一块“官”字戳痕青砖,“官”字位于青砖的顶头侧面。在砖体上铭以“官”字,大概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官方建筑用砖,二是表示官窑烧制砖,象征“官方认证”。 


阜阳北关衙署“狱”字砖


阜阳北关建设街“官”字砖


颍东北照寺“官”字砖


 从目前发现的“官”字、“狱”字铭文砖来看,颍州地方城墙及建筑用砖的质量要求,戳印字数极简为一个“官”字,相对来说要明显低于明初营建凤阳中都城所需城砖的规定。当年营建凤阳中都是向全国沿江沿淮府州县征调的。为了确保城砖的质量,实行了严格“责任制”和检查验收程序,规定供应方即各地、各卫所单位所提供城砖的质量和数目,要在城砖上留下标记,如注明所属单位,提调官员和工匠的姓名、烧制的时间等,有的城砖铭文多达几十字。


  明中都城文字砖


  在古颍州北城地域与颍东区北照寺附近,陆续发现的“狱”字、“官”字铭文砖了也并非偶然,它沟通了颍州城墙衙署建筑用砖与来源地之间的某种联系。有研究认为,由于明初颍州“七十二连窑”在忙着为建凤阳中都城烧砖,洪武元年(1368)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幸汴过颍”时,安排颍州卫指挥佥事李胜砖甃颍州城池的任务只好向后拖延。明洪武八年(1375)四月,鉴于中都皇营建工程浩大,工匠不堪重负发起斗争,有工匠在凤阳宫殿下诅咒,朱元璋一气之下,杀了近千名工匠,并以“劳费”为由放弃了建都凤阳的计划,遂定都南京,永乐时明成祖朱棣又迁都北京。凤阳中都城罢停后,颍州具有官窑性质的北照寺“七十二连窑”,这才于明洪武九年(1376)转而为颍州砖砌北城,明正德九年至十一年(1514-1516)砖甃南城,先后烧制供应城砖或相关衙署建筑用砖,并通过沙颍河水运至北城门外的东关码头(颍川水驿和递运所在此),上岸后可分置各处用于营建施工。

  另外,经对遗留颍州古城砖及建筑青砖的考量,其质地多为粘土质或大砂土质。粘土质城砖质量很好,质地细密坚硬,敲击有声,清脆悦耳。明时大号城砖的标准规格为:40×20×10厘米。但各地砖甃或修葺城池时用砖则规格多样,譬如颍州城砖,规格繁杂有10余种之多。经测量,最常见的规格形制主要有5种;

  一是特大号青砖:长45厘米、宽22厘米,高(厚)8厘米,重约30.8斤。

  二是大号青砖:长41厘米、宽19厘米,高(厚)7.5厘米,重约20斤。

  三是特中号青砖:长38厘米、宽18.5厘米,高(厚)7厘米,重约15.6斤。

  四是中号青砖:长34厘米、宽16厘米,高(厚)7厘米,重约11.8斤。

  五是小号青砖:长29厘米、宽13厘米,高(厚)7厘米,重约8.9斤。

  这次发现的“狱”字砖,长29厘米、宽14厘米、高(厚)7厘米,为小号青砖。“官”字砖,长35厘米、宽17.5厘米、高(厚)4.5厘米,长与宽形似中号青砖,但其较薄,应是又一规格形制的城墙砖或官府建筑用砖。而其厚度与因其薄窄而得名的“斧刃砖”(古建筑术语)相仿。修缮古建筑所用的“斧刃砖”一般规格尺寸为24×12×4(厘米)。“斧刃砖”,多是专为大式建筑(多用于宫殿、庙宇、府邸、衙署、皇家园林等建筑)及小式建筑(多用于民居四合院等建筑)砌拱圈、山墙檐口、部分下肩以及地面铺墁所用的砖。而新发现的“官”字砖在和长度和宽度上要比一般规格大很多,或是衙署建筑用砖的可能性大,其具体用途有待进一步考证。


阜阳北关西城墙一段砖甃规格不一,应是应急之作


  阜阳城砖,文字虽简,意义重大。若以上考证成立,颍州“狱”字、“官”字铭文砖将是一次有一定文物价值的重要发现,既可证明阜阳城池、官署建筑沿革史上曾在某个批次上烧制有简约的文字砖,也能验证颍东北照寺七十二连窑或是当年颍州曾经的官窑。


上一页:​ 相约安徽·向春而行|阜阳发现清《重修岳武穆.. 下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天水一色“望湖门” (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