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造福民生,生态建设惠及百姓。颍州区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有效提升。今天的记者一线调研,就透过颍州区西湖镇污水处理厂这扇窗,来看看事关民生福祉的农村污水处理过程,以及水环境改善后的和美乡村。
从一滴水里能看到什么?在西湖镇污水处理厂做水质检测的工作的徐峰看到的是一个微生物的世界。
颍州西湖镇污水处理厂水质检测员 徐峰说:“这就是我们的镜检结果,在镜检中我们可以看到鞭毛虫、钟虫,通过观察鞭毛虫、钟虫的生长状态及数量来判定水体是否正常,如果说生长不好,或数量稀少,就要在接下来的工艺中进行一个调整。”
徐峰观察到的微生物就藏在污水处理厂的一体化处理设备里,西湖中心镇600多户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流入这里,为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微生物也从中获取养分,降解有害物质。这几天气温变化大,担心会对微生物有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技术人员加大了对水体的取样频次。
颍州西湖镇污水处理厂技术员 李恒说:“这就是我们活性污泥沉淀下来的水,微生物就在活性污泥里面,微生物的好坏就决定我们出水是不是达标。”
要想水质达标,就要照顾好微生物,技术人员根据镜检结果综合分析,实时对活性污泥池的13项指标测量调整,让微生物有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
“现在我们好氧末端的溶解氧是2.5mg/l,这个数值是正常的。”
经过微生物生化处理,污泥沉淀,每天1000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在这里得到净化,清澈透明的水体经过排水口流入污水处理厂附近的和平沟。
见习记者 蒋文静说:“污水变清流,小小一滴水走完了它的变身之旅,而水的改变也给沿河的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家住和平沟直线距离仅有100米的居民黄俊友告诉记者,和平沟清淤整治后,村里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实现了“支管到户”,配套建起的一体化污水处理厂解决了过去污水横流的现象。
颍州区西湖镇居民 黄俊友说:“变化确实大,现在排出来的都是清水,要在十年前这个气味难闻,居家户都不敢开窗户,这不就是改造后给我们老百姓带来的福利嘛。”
如今的和平沟碧波涟涟,堤坡上草木相映,处处鸟语花香,景色怡人,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诉说着农村人居环境的不断嬗变。
颍州区西湖镇居民 于璐说:“我们居住在河边的居民,感到很幸福,我们出门就能见到景,真正能体会到临水而居的快乐。”
近年来,颍州区按照“管厂并重、管网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污水厂和污水管网,目前全区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62%,2023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的目标。
采访之初,记者抱着搞明白农村污水怎么治理的目的而来,走进颍州西湖镇,所见所闻,真切体会并感知了农村治污带来的神奇变化。
从净化污水到碧波荡漾,我们看到了当地党委政府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因地制宜,综合考量,从源头治污,解决现实问题,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从关闭门窗阻隔气味到推窗见景临水而居,我们体会到了“臭水塘”变“景观河”给农村人居环境带来的可喜变化,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断提升的幸福感获得感。
生态环境保护既是百姓身边的“民生大事”也是暖民心的“关键小事”。建设和美乡村,宜居是显著标志,生态文明建设,更应置于农村建设的头等位置。我们只有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落到实处,才能进一步擦亮乡村振兴“底色”,为美丽乡村颜值持续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