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阜阳监狱史话(下)
2023-04-22 06:19:00

 

 清咸丰十一年(1861),贾臻(1809—1869),授安徽布政使,署理安徽巡抚,帮办钦差大臣袁甲三军务。同年三月抵颍州,行辕设在西城文德街宁垠大宅内。经过贾臻不断征调和招募,至咸丰末年一触即发的“颍州保卫战”前夕,城内清军人数约有三千左右。而围城的捻军张乐行部、太平军马融和部、军阀苗沛霖地方团练组成的“联合部队”则超过十万人。九月二十七日,贾臻为进一步扩充兵员,加强守城兵备,向朝廷上《奏为遣犯陈祥云等因道路梗塞久羁囹圄,循例准其投营效力事》,认为在押犯人“年力精壮,情愿戴罪立功。”朝廷准许官府缓决犯人,释放关押在颍州监狱中的囚犯参战,增强了城池守备的战斗力。

巡抚贾臻《奏为遣犯陈祥云等因道路梗塞久羁囹圄,循例准其投营効力事》书影

  民国初年,阜阳尚无新式监狱,而传统监狱的条件较差。民国六年(1917)6月,位于北城颍州(府)旧址的阜阳县监狱发生了囚犯打死看守,集体越狱后焚烧县署,军警开枪镇压,误伤民众甚多事件。

文史学者聂海龙在老北关发现的监狱修缮专用“狱”字砖。

  自民国8年(1919)刘委员奉委来阜,于民国十年(1921)在邑外西南半里之郊新建“安徽第三监狱”(旧址在今阜阳师范大学清河老校区),至民国十二年(1923)落成,为西式建筑形制,青砖青瓦两层筒子楼(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安徽所设监狱大者可容额700人,中者可容500人,小者容额300人,各县分监容额100人。设在阜阳的安徽第三监狱约可容额300余人,属于中等稍下监狱。所辖分监有颍上、亳县、太和、蒙城、涡阳。

 “安徽第三监狱”(模拟图片)

   第三监狱第一任典狱长,系吴鼎充任。民国十九年(1930)监狱受到损坏,民国二十年(1931)遇有大水,监房损坏更加严重,仅有一翼只能收容人犯七八十名。民国二十一年(1932),修整房屋 70 间。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遭敌机轰炸,继之以黄水泛滥,屋宇墙垣倾圮殆尽,已成瓦砾之场。至二十八年(1939)春,李康濂任典狱长,劝募重修,经年始竣。(民国《阜阳县志续编》卷二·建置志,第41页)。

“安徽第二监狱”(芜湖监狱)老建筑

  阜阳“安徽第三监狱”的形制旧志未见记载,但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徽第二监狱”(芜湖监狱)建筑设置可管窥一斑。民国七年(1918),利用城内清千总署(后为一区警察署)旧址始建安徽第二监狱。该监狱是当时安徽省设施最齐全、设备最先进的监狱。 

“安徽第二监狱”(芜湖监狱)老建筑

   “监狱东西宽14丈,南北长35丈,面积490方丈。外筑围墙一道,高2丈。内分前后两大区,后区为男监,长方十字形。因地基狭小,均加楼房一层。南北两翼为五人杂居监,每翼楼上、楼下各有监房16间,合计可容320人。又东西两翼为一人独居监,楼上、楼下各有监房16监,合计可容64人。四翼拱于中央,作三层楼房式,下为看守监视处,二层为教诲堂,三层为瞭望室,立此可以瞰视全监。又有工厂四大间,设于十字形之四隅。而炊所、粮库、浴池、洗濯室、染纱场、消防器具室、水井、非常门,均设于北端,此后区。前区为表门,两旁均有门卫室、待见室、看守室各一间。由表门入门,正中为事务所建筑楼房,典狱长及各科办公室、会议室、招待室、陈列所、会食所、材料库、物品保管库、职员宿舍。事务所之西为女监,以横墙划隔。女监正门为女犯接见处,右设转桶传递物品,使门不轻启而重防闲也。事务所之东为病监,亦另为墙划隔。中有天井,西为普通病房,东为精神病室,北为传染病室。附尸房,另墙隔断,与普通病房脱离。南为医务所,再南为看守宿舍,对面为职员看守厨房、厕所、水井各一。又男犯接见室一,设于事务所之西,此前区。表门外砌有花眼院墙一道,以别内外而壮观瞻。”(民国八年《芜湖县志·政治志·司法》)抗战时期芜湖被日军占领,该监狱辟为战俘营和寄养伤兵,并在监狱内设有水井架和水牢。

“安徽第二监狱”(芜湖监狱)老建筑

  民国三十六年(1947)6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独立旅和豫皖苏军区独立旅第一次解放阜阳城。打开监狱(即位于城郭西南隅的第三监狱)释放被关押的30名自卫队员,并从军火库中缴获40多支枪和一批手榴弹。(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阜阳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阜阳大事记”,第33-34页)。

时任中华民国主计部主计长徐堪钤发的《主计部委任状》

  最近,在《孔夫子图书网》上见到一件民国末期《主计部委任状》的拍卖品图片。图片显示为:民国三十七年(1948)9月27日,由著名政治家、时任中华民国主计部主计长徐堪钤发的《主计部委任状》(余人字第4602号),上贴有免冠黑白照片一张,内容用正楷书写:“委任熊定华为安徽阜阳监狱会计室书记官”。钤盖“主计部印、主计长徐堪”手写体印章。

被委任为安徽阜阳监狱会计室书记官熊定华照片

  截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8月10日,“阜阳专区已结束了国民党的政权统治。”(《阜阳大事记》)此时的阜阳全境已经解放,并成立了民主政府,接管了包括“安徽第三监狱”等国民党政权的各种机构。而此时,南京的国民党政权的官僚们,在江河日下的形势下,还在作着黄粮美梦,稳坐在办公室内按部就班地签发着空头“支票”。这件永远不能兑现的《主计部委任状》,成了国民党腐朽政权必定垮台的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注脚。

  不过,阜阳新生的人民政权,展开双臂欢迎一切有才华和志向的进步青年,来参加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之中。也可能当年那位风华正茂,有着财会审计业务之长,不过问政治和历史变迁的熊定华,真的怀揣着《委任状》,千里迢迢地从繁华都市南京,来到了经济落后的皖北阜阳,他看到阜阳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感染了他,决意留在这里。或在在当地人民政府的安排下,他参加了革命工作,并在阜阳扎下根来。

  解放后的1957年,阜阳利用“安徽第三监狱”旧址开办了“阜阳高师速成班”,设中文、数学专业,学制一年;同年秋改称“阜阳中学教师进修学校”。1958年9月,阜阳中学教师进修学校改建为“安徽省阜阳专区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春,阜阳专区师范专科学校改名为“阜阳中学教师进修学校”。1974年,在阜阳中学教师进修学校旧址,创办“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分校”。1978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分校扩建为“阜阳师范学院”。1979年9月1日,院党委正式成立,9月20日召开了阜阳师范学院成立大会,并确定9月20日为校庆日。2019年6月26日,经批准,阜阳师范学院更名为阜阳师范大学并正式揭牌,这是阜阳唯一一所本科院校。

  纵观阜阳师范大学的创建历史,它是在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分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前身是安徽省阜阳专区师范专科学校、阜阳中学教师进修学校、阜阳高师速成班。

  安徽第三监狱旧址,即现今阜阳师范大学老校区(清河校区)地域,南校门面对清河路,北校门面对临泉路,西清河从校园中缓缓流过。


上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当今阜阳人,多数是明代移民.. 下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阜阳监狱史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