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 |解放初 阜阳治理淮河掀热潮
2023-04-21 13:52:00来源:阜阳市城市规划展示馆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jib4So7yuWiaqdbyV0dgBWPRTibd3QicsYfUDqsGeE7cIibbdXTRJZU70Qau1GlSGzgUcnCFRiaeNSWqqamWZWEWCEA/640?wx_fmt=png";);">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淮河曾经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1950年7月发生的特大洪水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短短3个月时间,毛泽东主席连续4次对淮河治理作出批示。

1950年10月到1951年7月,阜阳各地治淮大军在各级党政干部带领下,用10个多月时间在淮北大地、淮河各支流上掀起声势浩大的治淮运动,由此开启了新中国治理淮河新征程。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淮河曾经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1950年7月发生的特大洪水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短短3个月时间,毛泽东主席连续4次对淮河治理作出批示。

1950年10月到1951年7月,阜阳各地治淮大军在各级党政干部带领下,用10个多月时间在淮北大地、淮河各支流上掀起声势浩大的治淮运动,由此开启了新中国治理淮河新征程。

01

曾经多灾多难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区,自西向东汇集山区支流,在豫皖两省交界的洪河口进入阜阳地区。淮河干流阜阳段,从洪河口到沫河口全长153公里。解放初期,淮河支流颍河、涡河、蒙河、茨河、芡河、泉河、西淝河等横贯阜阳全境,淮河是一条关系阜阳命脉的主要河流。

史书记载,淮河干流平均7年发生一次较大洪灾,淮北地区洪涝灾害平均2年一次,尤其是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后,形成了豫东、皖北5万多平方公里的黄泛区,阜阳地区连续9年成为黄河夺淮的走廊。

黄水肆虐之处,堤防崩溃、河床淤浅、田园淹没、房倒屋塌,水旱灾害交替发生。尤其是在沫河口至张台子的淮河主河道上,沉积了近30公里长的浅滩,蒙河、谷河、润河、八丈河及焦岗湖的百条大小支流几乎全被淤平、淤浅,阻碍了淮河、颍河、洪河下泄。

1950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华东军政委员会和皖北区党委迅速向中共中央报告皖北灾情,当年7月到9月,毛泽东主席连续4次对淮河治理工作作出批示,阜阳地区治理淮河由此拉开序幕。

02

高效组织动员

1950年8月,皖北生产救灾治淮临时指挥部在合肥成立,9月报经皖北区党委批准,成立皖北阜阳专属生救治淮指挥部,由地委书记王光宇任政委,专员李时庄任指挥。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的治淮方针。

随后,皖北区党委和阜阳地委相继作出决定,全党动员、全民发动,于冬春之间组织治淮大军,按照淮委的规划和部署,全面投入治淮工程。

当时,阜阳地区的阜阳、颍上、阜南、临泉等9县民工以半军事化形式组织起来,各县以县为单位成立民工总队,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总队长;以区为单位成立民工大队,以区委书记为政委、区长任大队长;乡为分队、村为施工队。

当时,在民工队中建立党、团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团员作用,并在各队配备技术人员、后勤人员,做好技术指导和后勤工作。

1950年7月22日,阜阳专属召开直属机关干部大会,地委副书记、专员李时庄作动员报告,要求全区做好准备,迅速把广大干部群众组织起来,为完成治淮任务而奋斗。

淮委水利工程部为配合阜阳的治淮工程,组织6个中队、百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分赴阜阳地区的颍上、阜南等县,对颍河、涡河、蒙河、茨河等河流进行工程勘测,绘制工程资料。

为加强工程技术指导,阜阳专属又派出500余人参加淮委水利工程培训班,组织4000多名青年参加财会培训班,组织铁匠、木匠、石匠,打制铁锹、石硪等。同时,组织民工采集护坡石块,派遣大批干部外出采购煤炭、粮食,为治淮工程冬季开工做好前期准备。

在整体工程动工前,阜阳地区动员2000名民工,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在颍河乌江段进行开沟示范,以期取得整体施工经验。

03

开展治淮会战

为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工地组织青年团、民兵、妇女等各种形式的突击队,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和工程质量评比活动,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治淮劳模和先进人物。

“这么粗的竹杠子,我一天压断了4根,直到累倒在工地,都没有请一天假。”今年95岁的特级治淮劳模李秀英回忆起1950年初在颍上县润河集分水闸工程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刚开春,她和几个工友赤脚站在冰冷的河水里淘沙子,冰块从脚面上流过去,晚上回到工棚,两条腿都没有知觉。

那一年,李秀英参加了纪录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拍摄,她和两位工友的合影还登上了《人民画报》和《治淮工农》(创刊号)封面。1951年底,她作为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阜阳人民的治淮斗争引起了党中央和皖北区党委的高度重视,1951年4月中旬,国家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钱正英陪同华侨陈嘉庚到阜阳视察颍上润河集分水闸工程。5月上旬,中央治淮视察代表团30多人来到润河集分水闸工程,带来了毛泽东主席送给干部、民工、劳动模范的奖品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大幅题字锦旗,极大鼓舞了广大干群。

04

持续造福后人

1950年至1951年开展的大规模治淮工程,修复了阜阳地区在黄泛中冲毁的堤坝、淤塞的河流,取得了治淮历史上的空前胜利,为以后70多年的淮河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据统计,当时,治淮工程在全地区动员了57万多名民工,占全区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全区287万人参加了治淮,将近总人口的二分之一,其动员力量可谓历史空前。

1952年,利用淮河两岸湖泊洼地,仅阜阳境内就兴建了蒙洼、南润段、润赵段、邱家湖、唐垛湖等行蓄洪区,加上淮河以南支流上修建的大型水库,初步形成了淮河中游的防洪工程体系。其中,复建淮北大堤有效抗御了1954年及后来多次发生的特大洪水,减轻了淮河干流防洪压力。

1954年,阜阳地区再次实施淮北大堤加固工程,在行蓄洪区兴建桥梁涵闸和庄台等,为以后的淮河防汛发挥了重大作用。


上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 |阜阳历史建筑知多少.. 下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 |1926年,阜阳第一个农村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