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八十多年前 阜阳原来是这样的
2023-04-19 10:29:00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蜚声中外。可你知道吗,八十多年前的阜阳,与现在的平遥也相差无几。阜阳也是有着2000年历史的古城,有城墙、有城池、有城楼、有城门、有吊桥、有护城河,古城该有的咱这都有。不过,现在这些基本上看不到了。目前,剩存的仅有古城东南角的拐角楼、城中心的城隍庙,以及城西北的一段古城墙根基。

阜阳依偎在泉河边,随着时代变迁,小城逐渐向南发展。古城历经不断修缉扩建,明朝时期,基本定型。当时的古城东到东城墙路,西到西城墙路,南到临泉路,北到泉河南岸河滨路。当时的城墙走向,在今天仍能清晰可辨。东城墙路、西城墙路和临泉路,均是在城墙残址上修建的。路面高于两侧,它们外边的河流,就是以前的护城河。西城墙内侧,还有一小段内城河。北城墙遗址有点不好辨认,西城墙最北处是刘錡庙,转角向东,然后紧贴着刘錡公园大塘向北,距泉河大约有百米时再向东,直到黑龙潭,为北城墙。这就是阜阳老城了,周长为11华里,约2.4平方公里。其后四百余年,城墙基本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

老城在城的东西南北各开有一座城门,城门上建有城楼,城门前有瓮城。东门叫做宜阳门,在如今的东城墙路与民族路的路口;西门叫做宜秋门,旧址在西城墙路与颍河西路交口;南门位于阜王路南城河桥头北,叫做迎薰门;北门名为承恩门,在北大街最北头。如今虽说城墙及四门早已不再,但老阜阳人仍习惯把各城门旧址处的地名,喊为东门、西门、南门和北门。

在我印象中,北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有一座简易的城门。坐落在北关大街的北头,它的南侧是汇龙巷,北门口外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向东为东顺河街,朝西是西顺河街。出城门向北还有一段不长的街道,路两侧是破旧的民用平房,再向北几十米就是泉河。八十年代,因工作关系,我多次前往西顺河街上的顺河小学、疗养院办事。学校的后墙紧靠着泉河坝堤。当时的顺河街很窄,路面还是青石条路。

如今,在民族路靠近东城河东关老桥处,新建了一段城墙及城楼。这一片原为阜阳东城墙、东城门、护城河、吊桥、瓮城遗址处。新建的城楼为清式两层十字歇山顶式砖木结构仿古建筑,城墙高约3米,有近百米长。

抗日战争期间,当时的国民政府以“拆城防敌”为名,下令各地拆除城墙,毁掉城门及城墙上所有建筑。在很短的时间内,存留了数百年的城墙,就这样永久的消失了。假如阜阳古城墙能够保存到现在,我们这里可能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了。然而,历史不能假设,面对古城墙被无情地推倒,毁于一旦,只能留下了千古遗憾。

城墙被拆除后,西北段城墙根基就隐藏在民居群之中。老百姓靠墙搭房,在城墙上开垦种菜,无意识的保护了这一小段城墙。多年来,这段废弃的老城墙,长满了荒草杂树,部分已经坍塌。最近,这段埋藏在泥土中的明代古城墙,经过保护清理后,又露出了真容。幸存下的古城墙,位于刘錡公园大塘东侧,为南北走向,有数百米长,高约3米左右。通过裸露的古城墙体,可以看到古城墙的根基为青石条,墙体内有夯土,墙外用大块青砖垒砌。在北城墙遗址这一带,偶尔在地上能看到散落的大青墙砖。据介绍,前两年还发现了带有“官定砖式”字的铭文砖。作为阜阳唯一的这段残存古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2012年,颍州古城墙被纳入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古城墙还有一处遗址被保存下来,这就是奎星楼。当时,古城墙四角还各有敌楼一座。西南角上的为白衣楼,西北角上的是凯歌楼,东北角的叫向蒙楼,八十年前,都随着城墙的命运而被毁掉。不过,白衣楼遗址处的西城河桥,我们还把它叫做白衣桥。现在仅有奎星楼,还傲然挺立在古城东南角上。奎星楼也称拐角楼,阜阳人又叫它三篷塔。它始建于明,重修于清,为三层六边,高约10米。奎星楼是阜阳城市的老地标,见证着这里的发展与变迁。在人民路与东城墙路口西北角,有一处翻建的仿古建筑文昌阁。这里是阜阳古文昌阁遗址,当时建在阜阳古城东城墙中段上。城墙西北角上的刘公祠,也是当年被推倒后,在原址上又重新筑建的,但规模小了许多。刘公祠,又被称为刘太尉祠,是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刘錡,取得顺昌大捷而建的。阜阳在宋朝时期,名为顺昌府。

   历史悠悠,岁月沧沧。阜阳古城墙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见证,也是老阜阳人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



上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南宋“以少胜多”一战发生在.. 下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北宋欧阳修的阜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