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颍州区紧紧围绕“守底线、抓发展、稳成果、促振兴”主线,牢牢守住“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底线,确保巩固脱贫成果取得新成效、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守底线,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高度关注防返贫监测帮扶,持续压紧压实帮扶责任,充分依托2957名网格员和广大镇村干部、帮扶联系人,积极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将工作重心放在因人因户精准施策上,科学制定帮扶措施,严格坚持“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应消尽消”原则。
高度关注义务教育保障,严格落实“双线四包”责任机制,实行“一生一案”、动态监测管理, 2022年春季学期资助残疾学生及经济困难残疾人家庭在校子女1209人、金额35万元。高度关注基本医疗保障,累计投入资金2897.39万元,共资助93382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建立预警机制,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帮扶。
强产业,加速实现提档升级
颍州区2022年各级财政衔接资金共计投入2.6335亿元强化产业帮扶,全区产业投入资金占比58.67%。先后开展小麦试验示范新品种89个,组织小麦高产攻关试验8个,推进马寨生姜、恋思萝卜等品种提纯优化实验4个,建设软质小麦、高油酸花生生产试验示范基地4000亩等,加速释放科技转化对现代农业巨大推动作用。
育人才,有效提升原生动力
全区村(社区)“两委”换届新一届村(社区)“两委”成员平均年龄38.75岁,妇女成员643人,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1432人,“一肩挑”的村(社区)164个,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强化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实现了“三升三降”阶段性目标。先后选配4名熟悉乡村工作的干部任乡镇党政正职,乡镇干部中提拔重用14人、晋升职级22人、3名优秀村(社区)书记挂职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副职,真正做到了区直单位与乡镇街道干部双向流动、激活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这“一池春水”。
先后组织11个班次、1614人次的各类培训,培训范围涵盖:医保业务政策培训、民政重点工作培训、农业创业创新培训、乡村振兴业务指导培训、乡镇三资管理培训等,极大提升了乡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兴文化,积极培树乡风文明
2022年以来,共计推选阜阳好人14人、颍州好人44人、市级星级文明户10户、区级星级文明户118户、文明家庭87户。紧紧围绕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三个重心,开展乡风、村风评议和道德评议,抵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陋习。
持续创新乡村文化供给,不断创新“板凳宣讲”、“理论快递送到家”等宣讲形式,全区9个阅读空间已按照“五有”要求投入运行。举办元旦文艺演出、“文化进万家、欢乐过大年”、文旅(非遗)产业展等活动,各乡镇相继开展“欢乐过大年,喜迎冬奥会”和“我们的节日·元宵”等活动18场次,组织“送戏进万村”文化惠民演出64场次,以群众喜欢乐见的节目形式,持续强化公民道德建设。
美环境,着力打造宜居家园
颍州区作为“四事四权”工作法的发源地,深度融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随时组织村头会、广场会、茶话会,发挥群众议事的作用,切实解决“五类重点人群”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
2022年以来,颍州区制定并逐步完善流动“红黄旗”制度,对评比先进的乡镇(涉农街道)授予流动红旗并颁发10万、8万、6万不等的奖金,对评比落后的涉农乡镇街道授予流动黄旗,真正让先进涉农乡镇街道“出了彩”,让落后涉农乡镇街道“出了汗”。
优组织,着力强化基层基础
聚焦帮扶责任落实,坚持以上率下,每位区级领导分别包联分别联系29个村居的52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三类户”,既结合自身分管业务和分管领域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走访调研,了解其家庭基本情况、具体帮扶措施,并针对性开展帮扶,为全区帮扶工作树立榜样。
聚焦集体经济发展,研究制定《颍州区“双生赋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落实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包村联系制度,并在袁集镇开展“政经分离”整镇推进试点。截至目前,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强村16个,建成村级供销社19家。
全面推广“四事四权”工作法,以建设“百姓说事点”为切入口,搭建收集矛盾纠纷信息、反映社情民意的平台。我区三合镇三星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西湖镇白行社区再次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荣誉称号。
乡村振兴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工作,颍州区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持续加强党的领导,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健全协调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